《舟发西苔岛》是
法国画家让·安东尼·华多于171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画中题材是取自当时的一个
歌剧,描写一群贵族男女,梦寐以求地幻想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爱情乐园。
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情与诗神游乐的美丽岛屿,传说中
阿佛洛狄忒居住之地。华多尽情描绘贵族男女准备出发去那里访问的情景。既然那是个行乐的天地,画家就以蔚蓝色大海为背景,远望烟波浩渺,使人展开渴求这种环境的幻想翅膀。
画中描写三姐妹各自带着自己的恋人准备乘船向西苔岛,寻求天堂胜景和永恒之爱的情景。画家把人物分成几组,近景处是三姐妹及恋人,他们成双成对准备随已经动身的情侣们同行。画家精心构思这一情节由最前面坐着的男女开始把观众的视线逐渐引向正在起身,起步缓行而后到违规而去的一队情侣,整幅画面形成了一个流动的时间曲线,造成活动的人物与安谧寂静的风景之间的对比。
这里的构图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幻景,所绘的大自然也充满诗意。金色的霞光普照大地,这些贵族情侣在等待依次登上缀满鲜花的彩船,他们是那样迫不及待,有的早在相互搂抱,有的忙着挤上去。灿烂的阳光清楚地显现出这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男女的调情动作,尽管这些人物在整幅画上的比例较小。远处待发的船帆,更点醒了这幅画的主题。
华多这幅画创作完毕后,交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皇家学院授予他会员的荣誉。这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和心理要求,受到上流社会的赞誉,华多也因此博得"风流画家"的雅号。
由于这一幅《舟发西苔岛》画得很成功,华多于1717年8月28日被法兰西艺术院接纳为院士,从此,声望日隆。求画的人使他应接不暇,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他仍勤奋作画。大约在1716年初,他总算有了一幢西鲁瓦为他提供的单独小房,可以安心于自己的绘事了。此画属于1717年完成的一幅,尺寸为129×194厘米,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让·华多(1684~1721)的艺术年代,是
法国从
路易十四过渡到
路易十五这一摄政时期的年代。这个时期由于法国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
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较快;文学艺术也出现蓬勃与兴盛。名震
欧洲的大剧作家如
皮埃尔·高乃依、
让·拉辛、
莫里哀、
让·德·拉·封丹等,都是其时法国文坛的风云人物。他们崇尚古典主义,但不尚严格的理性规范。尤其在路易十五时代,艺术上有一种名为“洛可可风格”的时髦倾向,已渐渐取代了
尼古拉斯·普桑时期流行的那种很讲究对称的巴洛克风格了。洛可可风格几乎侵袭了宫廷贵族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宫殿装饰,家具与服饰,无不以这种洛可可风格为好尚。这就是画家华多的时代背景。
“洛可可”一词的涵义是“贝壳形”,它源于
法语 rocaille,因属于路易十五时的艺术风格,故也称“路易十五式”。这种装饰风格的最大特征是:不论建筑内壁装饰,还是家具、画框以及用器等等上面的纹样花饰,都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的特性,弧线用C或S形,或者用漩涡形。在绘画上,力求色彩奢丽柔美,绘画的题材是爱情的追逐,为使形象尽可能浓艳、富有肉感,就采用人们最易接受的希腊罗马神话。这是18世纪法国宫廷封建贵族追求奢侈享乐生活的结果,是财富与权势结合的必然产物。就这种艺术倾向的渊源看,我们还必须以适当的笔墨来说明它与我国
清代向
欧洲出口瓷器与漆器工艺的直接关系。
中国对
法国出口工艺品大概起自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期,这种贸易已急剧地增长。这主要是从
荷兰以及
英国转运入法国的。从古尔比创设的东
印度公司向欧洲输入印度花布起,1701年安斐特立特(Amphitrit)号直接从
广东省运回大批中国货后,在整个18世纪,每年都有一至几艘法国船只运入相当数量的中国货物,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广,足以形成西方人尤其是上层贵族对中国工艺品的普遍占有。我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上的色调是以青与黄为主,我国特有的具有东方情调的曲线美,刺激着
法国的装饰工艺。
洛可可艺术在吸收中国丝绸光泽,工艺镀金,螺钿镶嵌等方面,特别是在吸收中国工艺装饰所特有的没有严格对称的唐草纹样与漩涡纹样方面,有着明显的摹仿痕迹。当时宫内以摆设中国工艺品为最高品格的陈设就是例证之一。关于法国洛可可艺术与中国工艺的关系,已有不少学者予以关心并正在认真研究。画家华多即属于法国洛可可绘画的前期代表。
让·华多(Jean-Antoine Watteau,1684-1721)。
法国画家。华托的作品充满了休闲、游玩的气息,造型刻画与构图布局多有舞台装饰的艺术效果。1717年,33岁的
让·华多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身法兰西艺术科学院,创作了著名的油画《发舟西苔岛》,成为新式绘画—“游乐画”的画家,且博得了“风流庆典大师”的头衔。而所谓“游乐画”正是
洛可可艺术形式诞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