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律师比约特通过了最后一次面试,成为正式律师,作为理想主义者,他对抑制犯罪追求正义毫无怀疑。青年雅泽克在街头闲逛,从过街桥上扔石头砸汽车,推倒厕所里小便的陌生人。他的妹妹被和他喝完酒的司机驾车撞死,愤怒和哀伤在他心底燃烧。一个出租车司机喜欢调戏女子,故意按喇叭惊吓别人的宠物,他在拒载了几个乘客后迎来了雅泽克。雅泽克残忍地杀死了出租汽车司机,随后被捕。比约特作为雅泽克的辩护律师,无法挽回死刑的判决。在行刑前,雅泽克崩溃了。当他死于绞刑架上,比约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
整个故事有些模仿和低调。一名出租汽车司机早晨起床,开始了他一天的生活。一位法律大学生去参加期末考试。而这位“主角”——一个年青的流浪汉,旁观了小巷子里的一场斗殴,开始了他的生活。他去一家电影院看电影,但被告知上映的电影枯燥无味,于是就没看。他带着一张快照到一家照像馆去把它放大。在电影院里他问什么地方能雇到出租汽车。于是 他来到一座立交桥,把一小块石头从桥上推下就径直离开。桥下传来汽车玻璃被砸坏和鸣笛的声音。他走到一个出租汽车待客的广场,看见了警察感到害怕而折进一家咖啡店。在那里,他和窗子外面的孩子逗着玩。他在他手上缠了条绳子就走了。他叫了辆出租汽车,叫司机开到郊外,把司机用绳子勒死,把他的身体拖到一条河边,发现司机还没死,就用石头猛击司机的头部把他砸死,然后离开。在这毫无目的的残杀之后,他开车到了他女朋友的家里,想一起躲到山里,却受到了他女朋友的猜疑。以后他受审,尽管辩护律师做出了最大努力,但最后还是被处以绞刑。流浪汉的故事是整个剧情的主要脉络。
影片的第二个视点是那位受害者。那位出租汽车司机洗他的车子。一对年青人要乘车,他没载他们就把车开走了。他遇到了其他可能的顾客:一位带着狗的女人;一个同性恋者,一个醉鬼。他躲开了他们。他明显地躲着他不想载的顾客。但他并非小器庸俗之辈:他遇见了一条走失的狗,他把他的
三明治给了狗吃。最后,他载了这位年青的流浪汉。当流浪汉开始用绳子勒他时,他挣扎不休,直到他死去。第三个视点是那个法律大学生。这是从
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观察这一个故事的。他参加考试。考试成了他坦露他自己对法律所产生的疑问的机会:法律很清楚,但环境并不如此;法律条文与现实发生了冲突。考官问他为什么想当律师,他回答是因为想见到一些他在其他职业里见不到的人。考试通过了,他和女友到咖啡店商量结婚的事情。毕业后,他接到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为那个杀人犯辩护。他输了,在死囚牢里他与杀人凶手会了面。使这位年青律师感到不安的是他曾在小咖啡店里见过这个流浪汉。而那时,任何变化都可以改变以后所发生的事。杀人凶手请求他把那张放大了的照片交给他的母亲。他解释说,那是他妹妹的照片。她死于意外事故。自那以后,他就被赶出家门。
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影片的整体色调把握有着极其卓越的感觉,在《杀人的短片》中,他和摄影师伊兹亚克独创性地使用了绿色滤光镜拍摄整部影片,据说特制的绿色滤光镜达到600个之多。不过,这种绿色和生命、成长乃至希望完全无关,相反却营造出了刺眼的残酷、空虚和诡异。
波兰的城市街景在一种接近
褐色的灰绿中显得凋敝破败,死气沉沉。需要说明的是,本片在电视屏幕和电影银幕上的效果略有不同。基耶斯洛夫斯基说可以用电视观看本片的电视版本,但如果看电影版本“效果很烂”。 本片主题不仅关于杀人,而是任何形式的暴力。基耶斯洛夫斯基向来不吝展示生活中的残酷景象,象《影迷》开始的鹰咬死
小鸡,《盲打误撞》开头的骚乱中喋血满地的医院,《杀人的短片》一上来就是死蟑螂、死老鼠以及一群孩子吊死了一只猫。暴力是一种最极端的行为方式,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之持坚决的反对态度。雅泽克杀害出租车司机是极端残忍的,法律以正义之名处以他死刑也同样触目惊心。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这两场戏都不厌其烦地记录全部过程,更展示了两个相对应的意向给观者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个是出租车司机死后嘴里掉出的假牙落在污泥中,另一个是雅泽克在绞架上大便失禁掉在下面的托盘里。自此片诞生后,立即受到世界范围内主张废止死刑论者们的欢呼,也成为他们经常引证的经典著作。事实上,此片诞生的次年,
波兰宣布暂缓执行死刑五年。 除了对各种名义的暴力表示弃之外,《杀人的短片》第一次提出了对法律的全面终极追问,它或许是《十诫》系列中皮斯雅维兹着力最多的一部。满怀信念的实习律师和以后《三色之红》中的法律系大学生一样,在踏入社会后才渐渐发现理论上的法学和实践中的法律存在多么大的差别。他发现自己难以回答以下的问题:依法之名义的暴力是否一定等于善?恶法是不是法?法律究竟是重于预防还是重于惩罚?罪行和惩罚之间如何判断量刑的公平?比约特回忆起曾在咖啡馆中见到过杀人前的雅泽克,但他却无法预知并阻止犯罪的发生,只能事后现场观看罪犯接受死亡的惩罚,尽管这将导致他的理想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