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念慈(1920~1991),
江苏省锡山区东港镇陈墅村人。
建筑设计大师,1991年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20年4月2日生于江苏省
无锡市。1938年秋考入
中央大学建筑系,1942年毕业,获工
学士后留该系任助教,1944年至1948年在重庆、上海兴业建筑师事务所任建筑师。1950年戴念慈任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设计室主任。历任中央
建筑工程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和总建筑师、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等职,第四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1年至1982年,戴念慈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任总建筑师,1982年至1986年,戴念慈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1986年至1991年,戴念慈任建设部特邀顾问,1991年11月12日,戴念慈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获得荣誉
戴念慈设计的大部分作品获得1994年评选的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设计奖;
阙里宾舍获建设部1986年颁发的全国优秀
建筑设计一等奖、金
瓦当奖及
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最优秀
建筑设计奖;
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荣获1988年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
工程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获建设部颁发的金质奖,并于1989年第一批被授予“设计大师”称号,成为继
梁思成、
杨廷宝等元老之后我国第二代建筑设计师中的杰出代表。
1992年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金奖。
1993年戴念慈设计的
中国美术馆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人物生平
戴念慈从小聪明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1938年考入中央大学(重庆)建筑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他进入兴业建筑事务所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又随事务所来到
上海市。当时上海当局为纪念抗战胜利准备在
外滩与
延安东路(今延安东路)交汇处建造一座“胜利门”,并为此举办一个设计方案大赛。戴念慈也参加了这一大赛。在应征的众多方案中,大都采用了
中原地区牌楼式或国外凯旋门式,而戴念慈的设计方案则与众不同,以树立在马路两旁的一对展翅欲飞的大雕
雕像,既象征中国抗战的胜利和预示着中国的腾飞,又避免了“门”给车辆交通带来的不便,构思独特,富有新意,一鸣惊人,夺得桂冠。戴念慈从此在建筑界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新中国成立后,经梁思成推荐,戴念慈被调到北京,担任中央直属机关修建 办事处设计室主任。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设计室承担了数十项工程设计任务,例如中直机关礼堂、保育院、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香山双清别墅、中南海菊香书屋等,这众多工程大都由他负责设计、审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朱德同志在审阅育英学校的设计方案时提出“设计要从新中国的
国情出发,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戴念慈根据这一建设方针,提出了“适用、经济、美观”的主张,上报中央办公厅。到1955年初,建工部明确“适用、经济、美观”正式定为全国性民用建筑的指导方针,在中国
建筑设计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53年5月,戴念慈担任中央建筑工程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和总建筑师。195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1年至1982年,戴念慈任
中国建研院总建筑师,从1982年起,他担任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2-1988,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
1988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仍担任建设部特邀顾问、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等职。
1991年11月12日,建筑大师戴念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1岁。
个人贡献
他数十年如一日,努力探索
建筑学和建筑师应该如何为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近50年的设计创作生涯中,由他设计的重大建筑有100多项,其中著名重点工程有北京苏联展览馆、中共中央高级党校、
中国美术馆、杭州西湖国宾馆、曲阜孔子阙里宾舍、
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及纪念碑、
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等,都达到了当时国内建筑的最高水平。下面介绍由他设计的几项
重大工程的情况:
设计的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
1955~1958完成设计的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是戴念慈主持、亲自设计的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校址定在
颐和园北、
圆明园西、红山口村以东的1000亩地块上,按使用要求分为教学区、学员宿舍区、家属区、绿化区,总
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为考虑到与颐和园建筑群的协调关系,党校建筑群采用基本对称的格局,其中轴线对准颐和园后山景福阁的中轴线。教学区和学员宿舍区是党校的主要功能区、也是其中心区,家属区则环绕在中心区的东、北侧,中间以绿化区、运动场和生活辅助设施与之相隔,互不干扰又方便联系。对宿舍建筑群则采用了
中原地区庭院传统的手法,形成丰富多彩的院落群体;教学楼采用英斯大学主楼形式,对里面装饰则力求民族化的新古典风格,充分体现端庄、气势宏大的优点;体育馆和大礼堂的设计则别开生面,是一个优秀的现代派作风。中央高级党校前后设计的数百张图纸,多数是戴念慈亲自绘制的,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戴念慈设计的
中国美术馆,是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该馆位于繁华的珠市大街和
王府井大街交叉口的西北角。考虑到美术馆是我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不仅要举行各种大中型的美术展览,而且要珍藏大批精美的书画作品。戴念慈凭着对设计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他的聪明才智,日夜加班加点,呕心沥血,设计方案终于得到周总理的赞赏而通过。该馆建成后,受到建筑界和公众的普遍赞扬,美术界人士评论“雍容华贵而不矫饰,重檐碟瓦而不繁复,庄严巍峨而不凌人,宛如一座具有深刻东方文化内涵的巨大雕塑,使美术馆成为第一陈列品”。
1964年春天,周总理访问斯里兰卡,答应为他们援建一座“
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当年8月,以戴念慈为组长的专家组赴斯里兰卡考察并提出
建筑设计方案。立体建筑采用八角形平面,以48根雪白
大理石柱子组成外廊,大挑檐,花格透空外墙,轻巧开朗,富有
热带建筑风格和该国地方特色。该大厦于1973年5月建成使用,被该国总理誉为“斯中友谊的象征,是斯里兰卡的一颗明珠。”
山东曲阜孔子阙里宾舍的设计
1982年,戴念慈接受了山东曲阜孔子阙里宾舍的设计任务,也是他刚担任建设部副部长后的第一个作品。山东曲阜是
孔子的故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孔府、
曲阜孔庙、孔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著名古建筑,也是全国三大建筑群之一。要在紧靠孔府、孔庙的阙里街上建造一座1.3万平方米、拥有164套客房、316张床位的现代宾馆,难度是极大的。戴念慈对这一宾舍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现代内容与传统形式相结合,新的建筑物与古老的
文化遗产相协调。他在设计中,采用一二层建筑以北方传统的四合院为基础组成各院落,使用青灰砖、清水墙、
花岗石等地方材料,屋顶按当地传统格式与居民相仿,中央大厅的屋顶则采用新型的扭壳结构,外观是传统的十字屋脊的歇山形式,减轻屋顶的自重,增加室内空间和改善采光条件,从而使整个建筑淹没在
孔子庙、
孔府的建筑群中,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效果。宾舍建成后,室内摆放了现代化的特殊制作的“土”家具,显得高雅、和谐、统一,入住的宾客都交口称赞,被誉为“不是文物的文物”。
主要论文与著作
学术论著
截至1991年11月,戴念慈撰写了超过20篇学术论文和文章,这些作品主要涵盖了建筑理论问题、中国住房建设问题、建筑文物保护以及建筑方针政策等多个方面,其中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戴念慈.城市规划法向建筑师提出了迫切要求[J].建筑,1990(3):2.
[2]戴念慈.关于住宅标准和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建筑学报,1961(03):4-7.
[3]戴念慈.努力解决居住困难户的问题[J].建筑学报,1990(08):10-11.
[4]戴念慈.一个
社会科学学院的规划和设计[J].建筑学报,1957(01):16-28.
[5]戴念慈.中国建筑师走过的道路和面临的问题[J].建筑学报,1984(2):8-12+84.
[6]戴念慈.我国住宅问题上所面临的课题[J].建筑学报,1984(03):12-15.
[7]戴念慈.多层次的建筑文物保护[J].建筑学报,1990(01):26-32.
[8]戴念慈.
中国美术馆设计介绍[J].中国美术馆,2012(1):4.
[9]戴念慈.曲阜孔子研究院设计[J].建筑学报,1989(12):5.
[10]戴念慈.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亚洲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J].建筑学报,1990(3):4-5.
[11]戴念慈.
阙里宾舍的设计介绍[J].建筑学报,1986(01):4-9+84.
[12]戴念慈.现代建筑还是时髦建筑[J].建筑学报,1981(01):26-34.
人物评价
戴念慈负责设计的
中国美术馆、北京饭店西楼、
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山东曲阜阙里宾舍等10项重要工程都达到了国内建筑最高水平。他在建筑传统、建筑现代科技、住宅建设等多方面提出的理论观点,丰富了现代建筑创作理论,对中国建筑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在住宅建设方面,他所提出的加大住房密度、节约用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对国家制定政策和住宅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学部 评)
他,是
荣德生欣赏的建筑师,曾为无锡设计“梅园十景”;他,经
梁思成推荐去了北京,成为
中原地区“第一批”
建筑设计大师;提起他的名字,如今建筑业界的大佬们都肃然起敬。他,就是戴念慈。(
东方网 评)
戴念慈的作品中,尤以1982年落成的曲阜阙里宾舍最受业界青睐。戴念慈1986年1月11日撰文《我为什么设计阙里宾舍》,今天读来对建筑界仍有指导作用。戴念慈所设计的中央党校礼堂,建筑形式朴素且有特点,让人联想到延安窑洞,想到延安大礼堂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无不体现出他的设计功力。(长安意匠 评)
参考资料
戴念慈同志逝世.cn.govopendata.com.202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