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大桥
山西太原市的桥梁
迎泽大桥,是位于迎泽区的桥梁,横跨在汾河东西两岸之间。
迎泽大桥为钢筋混凝土悬臂式,原址新建的迎泽大桥包括东西立交引桥和主桥,全长970米,主桥长511.6米,宽50米。迎泽大桥最开始是水上浮桥,用几根木头简单搭建。1943年,日军在此架设起一座钢筋混凝土桥,即“洋灰桥”。迎泽大桥于1953年1月1日开工,1954年1月1日全线竣工,是当时中国最长的公路桥。1996年迎泽大桥重新规划,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重新通车。2023年,迎泽大桥维修加固工程设计文件评审会召开,形成迎泽大桥维修工程设计评审意见。2024年5月,迎泽大桥开始大规模的维修加固改造。同年9月11日,迎泽大桥维修改造工程完成。
迎泽大桥是连接太原市市区汾河两岸的重要交通设施,是贯通太原市迎泽东、西大街的重要桥梁。
名称由来
“迎泽”一词可以解释为世间万物都迎承南风的恩泽。迎泽大桥之名,源于它所连接的东西迎泽大街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最开始的迎泽大桥是民国初期,在修建太原古县城至军渡的公路时,在太原汾河上修建的木结构公路桥,但这座桥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到了20世纪20年代,更改为石台墩土桥。1937年,日军占领太原后,日伪政府修建了一座700米长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桥,被太原人称为“洋灰桥”。“洋灰桥”,其宽度仅有6米,其中车道5.5米,仅能容一辆汽车通行,最大荷载12吨,这座桥于民国31年(1942年)10月开工,由伪山西省建设总署太原工程局主持,福昌建筑公司负责施工,次年7月竣工通车,是当时连通两岸的唯一通道。建国初期的太原市亟待提高民生水平和经济发展,使得建立一座连接汾河东西两岸的交通枢纽成为迫切任务,迎泽大桥应运而生。
建设历程
迎泽大桥于1953年1月1日开工,于1954年1月1日在迎泽大街上新建成了第一座流经市区、横跨汾河的首座大桥——迎泽大桥,并举行了通车和命名典礼。这座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桥梁,全长480米,车行道宽12.4米。作为当时中国最长的公路桥,赢得“华北第一桥”美誉。1955年,筑建迎泽大街的第一期工程开始。历时一年,从五一广场至迎泽大桥,一条长近10华里的形成。
1976年,由于太原新火车站的形成,迎泽大街的第二期工程动土。两年之后,迎泽大街二期工程竣工,五一广场之东直达东山脚下,原称迎泽东大街,后并入迎泽大街。郭沫若曾感慨道:“汾河桥上车如涛,工地人人意气高。”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1996年决定新建宽达50米的新迎泽大桥。同年11月1日,于1954年建成的迎泽大桥消失。
1997年10月1日,在原址新建的同时经过再延伸拓展的迎泽大桥正式通车,解决了旧桥路窄的瓶颈问题,为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桥,主桥和引桥全长611米,成为连接汾河两岸、贯通迎泽大街的重要桥梁。新建成的迎泽大桥多了东西立交引桥,长度达到970米,宽度达50米,有8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2条人行道,至此,现代化又具备未来承载量的迎泽大桥落成。
维修加固
2023年6月19日,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组织召开了迎泽大桥维修加固工程设计文件评审会。会议听取了迎泽桥维修加固工程设计单位太原市政工程勘测设计院的汇报,设计院技术人员分别从工程概述、病害调查与原因分析、处置方案三个方面汇报了迎泽大桥维修加固工程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同时,对设计方案的病害分析、处置措施、加固目的、工程预算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质询,最终形成迎泽大桥维修工程设计评审意见。
经长期运行,迎泽大桥桥面系结构和上部结构部分桥跨结构产生病害,已难以满足安全运行需求。2024年5月,迎泽大桥迎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改造。主要内容为:桥梁混凝土缺陷处治、梁体粘贴碳纤维布补强、桥面铺装改造、栏杆及人行道改造等。2024年7月10日,迎泽大桥维修加固工程进入南半幅桥面面层铺筑环节。此次面层铺筑采用的是4cmSMA-13高弹改性沥青混合料,太原市政建管中心从材料生产、运输到桥面清理基底、铺筑全过程进行把控。7月8日,在迎泽大桥南半幅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用各种仪器设备,精确控制护栏的垂直度、水平度和间距等各项参数,确保安装的汉白玉护栏达到设计要求的精准度。截至7月8日,已安装汉白玉护栏20余米,南半幅全部护栏的安装预计7月20日前完工。9月7日,迎泽大桥上新建的桥头堡雏形展现。9月11日,迎泽大桥维修改造工程完成加固改造后,预计会加装智能监测系统,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桥面温度、风向、应变片、裂纹等关键指标。
位置境域
迎泽大桥横跨在汾河东西两岸之间,位于东西迎泽大街交界处的汾河干流旧洋灰桥下游40米处。
设计参数
1954年1月1日,新建成的迎泽大桥为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桥长480.5米,全宽15.4米,其中:车道宽12米,两侧人行道宽1.5米,栏杆宽0.2米。1997年,原址新建的迎泽大桥包括东西立交引桥和主桥,全长970米,主桥长511.6米,宽50米,分8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2条人行道。2024年,迎泽大桥维修加固后,汉白玉护栏立柱高1.7米,栏板高1.27米。
建筑布局
迎泽大桥东西连接迎泽大街,两端是分别塑着两座现代雕塑,迎泽大桥桥头堡,以太原火车站钟楼为设计灵感,方正的基座与挺拔的竖向元素,与火车站钟塔遥相呼应。
运行情况
2021年7月31日和8月1日,每晚12时至次日5时,迎泽大桥南半幅桥面实施交通管制。2024年5月20日0时至10月1日0时,迎泽大桥及两端南(北)环匝道交通管制措施实施。
特色与价值
工程创新
2024年5月,迎泽大桥开始大规模的维修加固改造。为修复主桥箱的受力裂缝,施工人员在桥梁下方全部张贴碳纤维布,以增加承载力,防止桥体变形。作业过程中引入专业机构,对大桥施工实时监测,通过荷载实验,及时调整加固方案。从专业角度看,水的下渗是导致桥面破损的重要诱因。根据人工凿除桥面后的情况评估,铺装方案在专家论证后历经数次调整,桥面铺装共有三层,最底下是钢纤混凝土,上面是优质改性沥青,中间还加铺一层环氧沥青。钢纤混凝土本身具有防水性,再加上中间的环氧沥青层,相当于做了双层防水。
迎泽大桥“桥头堡”,是伫立在大桥东西两端的两套人行立体互通设施,也是2024年大桥加固工程的最大亮点。从外观上看,装饰层石材主色调选用淡黄色与暖白色,毛体中国红的“迎泽大桥”四字镶嵌其中,引人注目。内部设置了无障碍电梯,将极大方便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市民游客进出太原汾河公园。整体造型典雅大气的“桥头堡”,与太原站、工人文化宫、迎泽宾馆等既有建筑遥呼应。
2024年7月10日,迎泽大桥维修加固工程进入南半幅桥面面层铺筑环节。此次面层铺筑采用的是4cmSMA-13高弹改性沥青混合料。它能够有效提高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韧性,防止混合料分散,从而显著改善路面质量。该材料在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下的抗变形能力极强,抗滑耐磨、空隙率小、抗疲劳、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其优点非常突出,使用年限较长,且养护频率相较于常规路面结构大大降低,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由于SMA的制作工艺较复杂,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太原市政建管中心从材料生产、运输到桥面清理基底、铺筑全过程进行把控。
价值意义
迎泽大桥是连接太原市市区汾河两岸的重要交通设施,是贯通太原市迎泽东、西大街的重要桥梁,是中国过河城市桥梁中最宽的桥,它的规模、性能、结构、流量等保持了“华北第一桥”的美名。迎泽大桥开启了建国后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的新篇章,为太原人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关事件
2024年9月18日,多名网友反映新开通的迎泽大桥螺丝松动,“孩子都拧得动”。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回应,已经联系了桥梁所,市政公司正派人沿路加固。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建设历程
维修加固
位置境域
设计参数
建筑布局
运行情况
特色与价值
工程创新
价值意义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