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格兰诺凯尔德战役
提格兰诺凯尔德战役
公元前69年的提格兰诺凯尔德战役,卢库卢斯以12000名步兵和5000名骑兵,击败了亚美尼亚提格兰二世号称多达十二万的大军,据说此战他以仅仅损失5人的代价使亚美尼亚人死伤近十万。
背景
公元前69年,罗马共和国在对本都王国的第三次战争中,大获全胜。仅仅依靠海外的3个多军团,他们便将厉兵马的东方强敌击退。屡战屡败的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转而逃入了自己女婿统治的另一个东方大国——亚美尼亚。
作为当时的东方霸主与米特拉达梯六世的女婿,亚美尼亚国王提格兰二世,不仅不准备将老丈人交给罗马,甚至准备与共和国兵戎相见。但这个新晋崛起的强权,还是在自己的新都城下,遭到了可怕的失败。
抓住机遇的新贵
提格兰二世统治的亚美尼亚,虽然历史悠久却从未成为过地区强国。无论是被米底人攻灭的古国乌拉尔图王国,还是后来能为波斯帝国提供成千铁甲骑兵的重要身份,都只能在历史长河中博得一个不大的亮点。
进入希腊化时代,亚美尼亚人依然没有摆脱这层命运轮回的束缚。他们和西面的本都、卡帕多西亚地区一样,拥立具有波斯贵族血统的王室,成为塞琉古希腊帝国的盟友。他们的部队依然会经常出现于帝国远征军的序列之中,但却没有出色发挥,无法为自己在历史记载中,占据有限的篇幅。即便是在塞琉西帝国衰退后,他们依然毫无起色,并逐步成为了新崛起的帕提亚帝国的附庸。
提格兰二世的童年,就生活在这层阴影之中。米特里达梯二世时代的帕提亚帝国,已经成为了近东地区的惟一强权。年幼的提格兰,不得不被送去南方的泰西封做人质。成年后,才由帕提亚人钦点,并在帕提亚骑兵的护送下回国继位。因此,他早年的统治也只是在为帕提亚人的地区战略服务。米特里达梯二世,通过亚美尼亚山区的小道,将大笔资金输入北方的本都王国,支持后者与罗马人的战争。
公元前91年,米特拉达梯二世死后,帕提亚陷入了内部不稳的局面。提格兰二世抓住机会,摆脱了宗主对自己的控制。他首先设法在松散的亚美尼亚内部,建立初步的威权,接着又与本都王室联姻,为自己寻找了一个兵强马壮的盟友。
之后,再利用帕提亚人的内乱,南下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原本属于帕提亚附庸的阿迪亚贝尼与半个米底地区,开始向他臣服。陷入内乱的塞琉西帝国希腊人,则邀请他去治理叙利亚,让他将版图推进到了地中海沿岸。加上陆续投诚的高加索山区与整个里海南岸,亚美尼亚人建立了他们历史上惟一的大帝国。
公元前75年,第三次本都战争爆发。提格兰二世又和老丈人联盟,西征小亚细亚半岛腹地,洗劫了大部分卡帕多西亚地区,并占领了奇里乞亚。至此,他的霸业达到了巅峰状态。
引火烧身
公元前70年,被罗马人打得大败的米特拉达梯六世,还是不可避免地逃到了亚美尼亚境内。提格兰可以选择将老丈人出卖给西方的新兴强权,也可以继续支持本都人作战。但他不仅没有选择前者,也没有在实质上执行后一个战略。
一方面,当时的罗马军团还无法威胁亚美尼亚本身。他们在黑海南岸的帕弗拉格尼亚地区,被坚持抵抗的锡诺普希腊城市拖住。尽管本都的主力部队已经被击溃或消灭,这些不愿意立即倒戈的希腊人,还是利用防御完善的海港城市顽抗。这样一来,提格兰二世不仅有足够时间进行战争准备,对局势也缺乏必要的危机感。
另一方面,亚美尼亚人的新帝国在各方面都不够稳固。这个强权兴起的速度过快,本身也是利用了周边强敌的无暇他顾而捡漏。他为了控制权势,不得不采取很多高压手段,近乎于倒行逆施。例如,在陶鲁斯山脉西北建立一个新首都。将卡帕多西亚的希腊人、叙利亚东部的阿拉伯人亚述人和本土的亚美尼亚人等民族,强制迁徙到那里定居。同时,非常倚重自己任命的附属国君主与外籍部队,平衡内部大贵族的权势。
因此,在罗马军团攻打亚美尼亚的前夕,提格兰二世已经陷入了战略迷局。他的成功源自机遇而非超强的个人能力,他在扩张中从未遇到对手的激烈抵抗,他的野心和内政问题还一直反复折磨着他。这些因素在具体行动上的体现,就是亚美尼亚人既收留了米特拉达梯六世,又将他软禁在一片沼泽地附近,不让他与外界频繁联系。
然而,黑海地区作战的罗马人,还是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对当地的控制。替代苏拉成为东部总指挥的卢库卢斯,派遣自己的弟弟到亚美尼亚来进行交涉。在得到一个傲慢的拒绝后,罗马军团在第二年就进入了亚美尼亚人的领地。
事情到了这一步,提格兰二世的虚弱本质,依然在左右他的行为。起初,他斩杀了向他汇报情况的斥候,害怕罗马入侵的消息引发内部不稳。接着,在事情无法被掩盖后,才任命他最信任的两位将领去应付边境危机。亚美尼亚人密特罗巴赞尼授命率3000骑兵与轻步兵去拖延罗马人的进军步伐,希腊人曼西阿斯则成为了新首都提格兰诺凯尔德的防卫总指挥。至于他自己,则返回亚美尼亚本土去募集决战大军。
后勤大师的低成本战争
罗马统帅卢库卢斯的部队,一贯在规模上小于他所遇到的东方大军。他在接管战区前,身边仅仅有1个军团的微弱兵力。在抵达小亚细亚半岛后,才又收编了2个被本都人击溃的军团。但这位后勤高手,却用各种办法将他们迅速恢复到最佳状态。
早在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时,卢库鲁斯就作为总指挥苏拉的副手,负责军队的后勤事务。他亲自指挥一支募集来的希腊船队,突破本都海军与海盗的封锁,在克里特岛扶持了罗马人在当地的第一个同盟附庸。随后,抵达埃及卢库卢斯,成功的说服托勒密王朝提供足够的军粮,并用盟国罗德斯人的舰队,运抵希腊前线。
到了他亲自上阵的第三次战争,卢库鲁斯的后勤筹划才能,得到了彻底释放。他一方面继续使用合作愉快的希腊舰队向埃及购买粮食,另一方面大量依靠罗马人在半岛的盟友帮助。通过减免贡赋,驱逐过度暴敛的包税人,他获得了沿海大部分城市的支持。因而,当看似兵力微弱的罗马军团,在正面同数倍于自身的敌军对峙时。数万希腊和小亚细亚当地的同盟者,正在精心维系罗马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他们的船只为罗马军队运粮,民夫与车队负责陆上运输,而自己的部队也承担了护卫任务。
结果,卢库卢斯的军队不仅后勤无忧,更不需要罗马元老院为他的战争提供额外拨款。他麾下的士兵还通过一系列胜利,积累了足够多的战利品。
在决定入侵亚美尼亚后,这条非常有效而市场化的国际补给线,也从黑海沿岸一直延伸到了陶鲁斯山脉的西侧。他自己也为了减轻在内陆的后勤压力,只率领12000人的精选步兵和数百意大利骑兵出征。一支由数千希腊人、比提尼亚人和加拉太人组成的盟军,被安排在后勤线上。这些人同样也为罗马军团里弱小的骑兵部分,增添了不少兵力。
他们在公元前69年夏季就推进到了提格兰诺凯尔德附近,一路上没有遭到山民的抵抗。后者既不想招惹这支军队,也不想为最近才征服他们的亚美尼亚暴君尽忠。密特罗巴赞尼率领的3000部队,虽然对罗马人发起了勇敢的进攻,却被严阵以待的对手击溃。
真正的顽强抵抗,来自城市守军本身。除了亚美尼亚军队外,还有不少亚述、阿拉伯和希腊士兵在城里负责不同的防区。指挥官曼西阿斯的抵抗意志,较为坚定。但他们还是只能守卫主城与要塞,而不敢在附近的马场与平地上同罗马人野战。提格兰二世在城市附近还建有自己的新宫殿,因不在整个防御体系内,惨遭罗马士兵的抢劫。
大捞一笔的卢库卢斯,从容不迫的安排军队去建立围攻阵地。他们在构筑完严密的营地后,又挖掘了漫长的壕沟,包围了建有22米高城墙的提格兰诺凯尔德。接着,各类弩炮与攻城塔开始被拼装起来。城里的守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座城市在表面上防御完善,却因为设计布局的紊乱而没有希腊化城市所具有的超强防御力。守军没有足够的弩炮来进行反击,只能倚重注入石脑油的燃烧物来焚毁罗马人的攻城器械。
在罗马人完成他们的全部阵地之前,数千亚美尼亚骑兵从东北面来袭。他们突破到提格兰诺凯尔德城下,将困在城里的皇室成员带走。包括卢库卢斯在内的罗马人都明白,提格兰二世的大军已经距离不远了。
虚肿的军队
公元前69年10月,提格兰二世的亚美尼亚大军,出现于被包围的提格兰诺凯尔德东侧。他们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超过了罗马人的想象。
虽然自本都战争开始以来,罗马人就见识了各种规模庞大的东方军队,但亚美尼亚人的暴兵能力,还是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过去,本都人依靠海运也只能维持8-10万人的总兵力。此时,走内陆而来的亚美尼亚人,居然号称25万人大军。
这个数字显然被严重夸大,因为负责后勤与开拓道路的部队也不过35000人。但与卢库卢斯那种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后勤运作模式不同,提格兰军队的后勤力量都是由君主本人统一管理和强征来的,效率较为低下。他们的存在本身,也意味着需要其他人为他们提供后勤支持。何况,亚美尼亚人也没有本都人的庞大海军,所有军需都必须由士兵携带或从山路送来,至多只能保持不超过12万人的规模。
战役前夕,提格兰二世曾经向自己经验丰富的老丈人请教对策。刚刚从软禁中被释放的米特拉达梯六世告诫他,不要与罗马军团进行正面交战,而应该用骑兵和城防来进行拖延战术。为此,重新收拢残兵的本都国王,还特意派出一支骑兵部队去增援亚美尼亚人的战斗。提格兰二世却对他的建议,嗤之以鼻。
出于谨慎或是不自信,亚美尼亚军队没有马上进行作战,而是与罗马人隔河对峙。提格兰二世幻想依靠军队的规模,逼迫对手主动撤退。他麾下不仅有阿迪亚贝尼与米底来的援军,还有大量从高加索山区和里海游牧部落那里招募的军队。结果自然是将领们在战前会议中吵作一团,不是自吹自擂,便是彼此恶语相向。事情到了这一步,他自己恐怕也不太愿意轻易出阵。为了展现自己的强大与雄主风范,只能略带讽刺地称敌人军队数量太少,作为外交使团又人数太多。
罗马军团一边,大部分将领也不愿意在陌生环境下,同庞大的敌军开战。不少人担心遭到城内外两股敌军的前后夹击,劝说卢库卢斯撤退。但卢库鲁斯却决定尽快与对手接战。作为后勤高手的他,非常明白敌人的现实困境。亚美尼亚人的按兵不动,也暴露了提格兰二世对正面交战结果的担忧。
山谷间的死亡陷阱
10月6日,卢库鲁斯留下6000罗马人和一些同盟军围城,自己亲率剩下的6000军团步兵列阵。负责支援的其他盟军,也不过1000多骑兵和1000名弓箭手与投石兵。
为了迷惑对手,罗马军团的24个中队,主动后撤。提格兰二世的营地就位于东侧的山坡上,将这一幕看的清清楚楚。他马上调集来自高加索与里海沿岸的游牧骑兵,对罗马军队进行追击。同时,庞大的亚美尼亚步兵部队,也准备在山下的河岸一侧展开。但负责断后的部分罗马骑兵,却突然掉头反击。这些来自意大利的战士,用短距离内的冲锋,就击溃了还在射箭的游牧对手。原本正在后撤的罗马步兵,也立即完成了全军转身,向河的东岸杀来。
提格兰二世大为震惊,立即下令全军离开山坡附近的营地展开。他将数万模仿马其顿方阵的重步兵放置在队伍的最当中位置,并在两翼部署了阿迪亚贝尼和米底的步兵部队。位于左派的前者,在塞琉西帝国统治时期,接受了部分模仿罗马军团的改革。负责右派的后者,则在依然使用传统的波斯步兵战术。由于不同于组成庞大方阵的亚美尼亚步兵,所以被很多罗马人视为与自己类似的中队编制。在他们的身后,还有两位附属国君主率领的具装骑兵部队压阵。提格兰二世的亚美尼亚本部骑兵,则随自己一起构成了总预备队,继续占据原先的山头位置。
卢库卢斯利用敌人的全军出动,迅速摸清了对手的兵力布置。他随即将骑兵撤回两翼,下令步兵全速推进。由于亚美尼亚人在第二线位置还有大量的弓箭手存在,他要求全军以最快速度进行贴身肉搏,避免在敌人占绝对优势的远射火力下运动。同时,他将骑兵分组使用,要求他们迂回到侧翼的山地,夹击敌军两翼后方的重骑兵。完成这些部署后,他亲自率领第二线步兵,进行大范围机动。准备利用战场附近的群山小道,偷袭提格兰二世本人所在敌军总预备队
就这样,原本还自信满满的提格兰二世,在自己选择的有利位置,目睹了不可思议的惨败。罗马步兵的迅速冲锋,让刚刚完成整队的亚美尼亚人措手不及。混乱的弓箭手队伍还来不及弯弓搭箭,罗马人的标枪就已经落入了前方的重步兵方阵。由于战场空间极其有限,各民族的单位在缓慢的协调中,就遭到了猛攻。庞大的数量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毫无作用。双方很快就陷入了混乱的僵持。
来自比提尼亚和加拉太的骑兵,都非常熟悉山地环境下的机动作战。他们利用对手缓慢展开的时间,成功迂回到战场两侧的山地。当敌军的具装骑兵进入平地,他们从高处突然冲下。由于地形限制,米底与阿迪亚贝尼的重骑兵都排列过于紧密。在遭到山地骑兵的熟练突袭后,乱成一团。一些人企图调头撤离,却因为过重的马甲而被轻易追上击杀。其他人则本能地向前狂奔,一头撞入了己方步兵的队伍。
卢库卢斯亲率的二线步兵,在迂回到提格兰本人所在的山头后,发现大量的重部队还位于山脚位置。罗马人不经整队,就杀了过去。这些被亚美尼亚国王强征来的民夫,根本经不住正规军的猛攻,丢下辎重后一哄而散。卢库鲁斯又让手下暂时不要忙于抢劫,朝着山头冲去。提格兰二世已经和他的骑兵也被这样的突袭所打懵,很多人来不及调头就被罗马人用重标枪捅杀。更多人也像他们在两翼的同僚一样,不顾一切地冲向了身前的步兵队伍。
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的提格兰二世,开始设法从死亡包围圈中逃走。他先将王冠戴到一个儿子头上,希望后者成为他的替身。在发现这个逆子不堪重用后,又找来自己最信任的奴隶去充当影武者。
在他忙着为自己的身家性命花心思时,庞大的亚美尼亚大军,已经在罗马人的包围圈中,血肉横飞。大纵深的方阵和行动迟缓的骑兵一起,被挤在越来越小的空间内,动弹不得。罗马军团则在外侧不断砍杀面前的受害者,逼着更多人成堆积压在一块,相互践踏。人与马匹的绝望嘶吼,响彻整个山谷。
泥足巨人的塌陷
数小时内,庞大的亚美尼亚大军就毁于一旦。提格兰二世利用混乱场面,终于逃出生天。但数万为他的霸业而奋战的士兵,已经命丧当场。两个被他安排上王位的属国君主,顾不得宗主的威严,争相向罗马军队投降。
提格兰诺凯尔德城内的守军,依然坚持了几天。但作为希腊人的曼西阿斯,却开始怀疑起那些从卡帕多西亚和奇里乞亚来的希腊部队。他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些人可能第一个放弃战斗。于是,他带着亚美尼人,将这些城里最有战斗力的士兵缴械。害怕受到屠杀的希腊士兵,转而用木棍自卫。当处决他们的蛮族士兵到来后,被希腊人用木棍打得丢盔卸甲。重新武装起来的希腊雇佣军,迅速占据了城市的一片区域,并向城外的罗马人投诚。于是,原本还能坚持许久的亚美尼亚王都,也被罗马人轻易攻克。
提格兰诺凯尔德的惨败,不仅让提格兰二世的主力军队被摧毁,也让他的霸业戛然而止。此后,原本趾高气扬的大王,只能以一个骑兵将领的位置为老丈人米特拉达梯打下手。但刚刚完成重组的本都军队,根本无法挽救他的帝国。卢库卢斯则一路杀入他的本土,并且南下叙利亚地区,将留在各地的亚美尼亚王室军队歼灭。受到鼓舞的部分亚美尼亚贵族与叙利亚希腊人一起,很快就脱离了提格兰二世的控制。昙花一现的亚美尼亚帝国,被迅速瓦解。
其实,纵观亚美尼亚人与罗马冲突的全过程,泥足巨人的本质是早已暴露无遗。提格兰二世的暂时成功,促成了他对投机取巧的依赖。但他本人在各方面的才能,都不足以去实现心中的巨大野心。相反,一系列内部问题还有力牵制了他的战略决策。当罗马人成为足够强势的外力进入后,这些内部问题也就纷纷暴露出来。
战场上,提格兰的大军就如同所有的东方帝国军队一样,习惯于依靠数量优势而非质量实质。相比经常还能获得小规模胜利的本都人,他们的军队在训练与指挥上,都更为孱弱不堪。本都人可以利用大量希腊化人口来担任军队的合格主力或军官,亚美尼亚人却只能依仗山地蛮族来进行粗糙而无效的模仿。
这不仅解释了为何本都人可以与罗马周旋许久,而亚美尼亚人则只会在混乱中被一击而亡。更说明了军队乃至其依附本体的差距,是无法通过堆砌数量和简单模仿来填平鸿沟的。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背景
抓住机遇的新贵
引火烧身
后勤大师的低成本战争
虚肿的军队
山谷间的死亡陷阱
泥足巨人的塌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