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邦椿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闻邦椿,1930年9月29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浙江温岭人,机械动力学和工程机械专家、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的开拓者。历任东北工学院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东北大学工程机械研究所所长。
1955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电系,1957年毕业于该院机械系研究生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闻邦椿长期从事振动机械理论的研究及新型振动机械的研制工作。
人物经历
1930年9月29日,闻邦椿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原籍浙江省温岭市(今温岭市)。他的父亲是从事大地测量学高级工程师叔父是大学教授,这样的书香门第,自然要安排他去学习。但小学念书时,他的成绩却一直不佳。
1946年,闻邦椿从浙江温岭的一所学风正派、教学严谨、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学-—授智中学(今新河中学)毕业,考入了被当地称之为“最高学府”的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中部(今台州中学)。
高中时的学习生活,对闻邦椿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台州中学距闻邦椿的家有数十余里,为节省路费,每次回家或返校,闻邦椿都要长途跋涉一整天。这种艰苦的环境,使他既锻炼了意志,又学到了知识。
1949年7月,正值闻邦椿高中三年级,他的家乡解放了。对新制度的向往,对新生活的渴望,促使闻邦椿和同班的三十几名同学,于1949年10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闻邦椿患淋巴结核病,复员回到了家乡。部队生活培养了闻邦椿不畏艰难的精神,养成了快捷的工作作风,质朴的生活方式和严格的时间观念。这些生活经历,为闻邦椿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1年,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走向和平建设的广阔天地。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闻邦椿在复员回家补习完了高中课程后,考入了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机械系。
1955年,闻邦椿进入东北工学院研究生班,在苏联专家、莫斯科国立矿业大学副院长索苏诺夫指导下进行学习。他选择了当时国家急需的“振动机械”这个课题作为研究方向。
为了迅速掌握这门新兴的学科,闻邦椿自学了数学物理方程、机械振动学、非线性振动和德语等十几门课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连续发表了5篇振动机械理论方面的论文,其中“椭圆振动机上物料运动论”和“振动离心机中物料运动理论”两篇论文中的研究成果,在当时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最先提出的,而且它对设计制造振动机械很有参考价值。一个在学的研究生取得了如此的成绩,受到了苏联专家的好评,也在全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不久,闻邦椿又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发现前苏联选矿机械、铸造机械等几本教材中前苏联教授列文松关于振动筛选动力学的一个计算公式有错误,后闻邦椿撰写了论文,勇敢地指出列文松公式的错误。果然,闻邦椿的举动引起了非议。不久,中国国内及国外先后有人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公式的错误,苏联的教材对这个公式也作了修正。
1957年,闻邦椿从东北工学院机械系研究生班毕业并留校任教。
正当他准备在振动利用工程的领域里作一番事业时,中国大地又开展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由于闻邦椿潜心钻研业务,再加上家庭出身是地主,所以,几乎每次运动,他都要受到批判,“罪名”是“白专道路”。
1960年,与闻邦椿一起毕业的同学都由助教提为讲师,而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出类拔萃的闻邦椿不仅未被提升,还被送到学校的农场去劳动。他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他不改其志,论文不能发表,照样写,他知道总结出来写出来,就是积累资料,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教学不让抓,科研课题不让搞,他就暗自“练兵”。跑到旧货市场,买些零件、工具,用橡皮当弹簧,用漆包线缠小电机,自己动手作些小模型,做些小实验,不断积累数据,积累知识。
1962年,闻邦椿结婚,他的爱人在远离市区30多里地的苏家屯区工作,婚后,一直是两地生活。一直到1978年他爱人调进沈阳市内工作才结束。十几年里,闻邦棒每星期都要骑自行车回家几次,每次都要往返70多里,路上就要用去近3个小时。
从1972年开始,他根据自己多年科研、教学的积累,开始著述《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一书。他反复推导验证每一个公式、每一个理论。没有试验样机和仪器,就自己动手做。自己动手剪板下料,用车床车削主轴,用焊机焊接构件,先后制成了共振筛、电磁式振动给料机等实验机样,并通过试验取得了必要的数据。
1975年,闻邦椿接受北京铁矿振动输送机的研究设计任务后,他带领6名学生,来到现场,有人议论:“这样老大难的问题,大设计院都没解决,凭几名大学没毕业的学生和1名教师无法解决。”面对这些情况,他们从调查研究入手,经过方案讨论、模型试验、图纸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等一道道关口,去锻炼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长度20多米的4条振动输送机终于研制成功,性能完全达到生产要求。单位的领导、工人和技术人员给予高度评价。他还指导学生提高理论水平,写成6篇学术论文,并在中国国内有关杂志上发表。该项目通过技术鉴定,荣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1978年,他带领学生与机械部第一砂轮厂同志一起研制成功的自同步概率筛,单位面积产量比其他类型的振动筛提高5倍,该项目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
1978年以后,他完成了多部著作和百余篇论文,广泛地为冶金、煤炭、机械、电力、铁道、轻工等部门研究成功十多种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2年,前后费时7年,几易其稿,所用的草稿纸可以装下一麻袋,终于完成的长达60万字的专著,《振动机械的理论与应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经过二十几位专家的审阅,认为这本书“内容丰富,有创造性和较强的实用性,它对科研、设计、生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他在书中提出的上百个理论计算公式,被不少科研、设计和生产部门采用。这一专著为中国建立“振动利用工程”这一新分支和奠定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七一”前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在震惊中外的296号客机被劫持到韩国的事件中,闻邦椿也是其中旅客之一。他临危不惧,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情况和使全体旅客尽快返回祖国,他起草了一份声明,在全体旅客签名后,通过机上的3位日本朋友,转交给驻日本的中国大使馆,再转给联合国秘书长。声明要求联合国有关组织及国际红十字会惩办劫机凶手,保证全体旅客安全,要求返回祖国大陆。
1985年,被聘为第二、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7年,被选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8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专著《振动筛、振动给料机、振动输送机的设计与调试》。
1990年,被聘为国际转子动力学委员会委员。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5年12月东北大学官网信息显示,闻邦椿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和横向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和973、863项目等。
• 开拓振动利用工程学科
20世纪50年代末,闻邦椿连续在全国性杂志上发表了5篇有关振动机械理论的学术论文,其中,“椭圆振动机上物料运动的理论”、“振动离心机中物料运动理论”和“非线性共振筛的工作理论”等3篇论文是中国及其他国家最先得出的研究结果。
初战的胜利,使闻邦椿增强了信心。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理论结果需要实验验证,没有试验样机他就自己动手,剪板下料,在车床上车削主轴,用电焊机焊接构件,终于制成了共振筛和电磁振动给料机试验样机。为了取得更多的实验数据,有时还到现场去做试验。他结合各种振动机械的研究,如对弹簧隔振双管振动输送机、惯性共振式给料机、自同步概率筛、电磁振动给料机、冷(热)烧结矿振动筛、自同步式和惯性共振式放矿机、惯性共振式概率筛等,提出了有关振动机械理论的许多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例如: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振动机械工艺过程的理论,其中包括各种振动机上物料运动的理论、概率筛分理论等。较详细地研究机械系统的同步理论,其中包括偏转式激振器的自同步振动机的同步理论与同步状态的稳定性理论、空间运动的振动机的同步理论和振动同步传动的理论等;研究了多种非线性振动机的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其中包括电磁式与惯性式非线性振动机的工作理论,提出了这些振动机工作点及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大长度振动机的多种模态,提出了预防该类振动机的弯曲振动的方法等。
• 研制多种新型机器
闻邦椿与其他同事一起研制成功10多种新型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有12项成果通过部级和省级技术鉴定。他和科研组同志一起研制成功的新型机器有惯性共振式概率筛、大型冷烧结矿振动筛、长距离振动输送机、大型振动放矿机、大揭盖清筛机、自同步概率筛、概率等厚筛、自同步直线振动筛、高中频振动细筛等。这些机械已成功应用于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铁道、化工、煤炭、冶金等工业部门,总数200余台,为国家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他所研究的机器直接应用于生产,出现问题时,必须在很短时间急速处理。他作为课题负责人,常常要冒很大的风险,在这些问题面前,他常常彻夜不眠,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试验测量,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一个一个地予以解决。在他研制成功的机器中,多数都具有创新的部分。
他十分重视使用的可靠性与先进性,有多种机器是根据他们自己提出的理论研制成功的。例如1985年获国家发明奖和1987年获布鲁塞尔国际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的惯性共振式概率筛,应用了他所研究的概率筛分理论和非线性近共振机械的理论,将惯性共振原理与概率筛分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同一机上同时实现筛分、给料和托料三重作用,该种新筛机具有启动快、停车迅速、噪声小、防尘好、能耗低、既能给料又能筛分、一机两用等优点,完全适用于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实现了自动化,是中国国内外振动机械领域内首创的一种新设备,已有100多台用于中国工业部门中。
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大型冷烧结矿振动筛,应用了闻邦椿首次提出的偏转式激振器自同步振动机的理论和他得到的同步性判据与同步状态的稳定性判据,应用了二次隔振的理论,从而解决了冶金工业部门中一个难题。目前已在中国10多个钢铁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约占全国使用的冷矿振动筛的2/3。该筛机在首钢集团使用达10年之久,仍在继续使用。与之相比,从日本引进的冷烧结矿振动筛,仅使用一年半,其中有的冷筛的筛箱横梁出现裂纹,以致必须及时更换。从日本引进每台筛机为30~40万美元,而中国自己生产的只需30~40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该项成果的推广应用,替代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引进的同类产品,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 开展多学科学术交流
闻邦椿除对主要研究方向“振动利用工程”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对“机械动力学与转子动力学”、“机械系统的非线性理论与应用”、“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及“工程与矿山机械的工作理论”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
第一,发展了机械系统的非线性理论,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有关非线性振动的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工作有:研究与发展了分段质量的非线性振动系统的计算理论,提出了分段质量非线性系统的等效质量的计算方法;分析研究了具有冲击的非线性振动系统和分段线性的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指出了在某些带有冲击的非线性系统中存在负阻尼的特殊情况;和他的研究生一起,用胞变方法研究了某分段线性的非线性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并提出应用胞变换方法时节省计算机内存与机时的方法;研究了某些非线性系统稳态过程和过渡过程的数值解法;首先研究了在非线性机械系统中两个惯性激振器的高次谐波同步问题,提出了它们的同步性判据与同步状态的稳定性判据等。
第二,在机械动力学与转子动力学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他深入研究了工业机械的二次隔振的理论,并将该理论应用于多种工程机械振动与冲击隔离的系统中;通过理论研究与试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具有横向裂纹的转子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响应的计算方法,提出用二次谐波分量来识别部分转子裂纹的方法;研究了带有轴向振动的转子的动力响应和动力稳定性问题;研究了具有陀螺效应的锥形转子的不平衡惯性力、旋回力矩及其平衡方法。
第三,首先提出了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的方法,发展了某些工程机械的工作理论。他和他的研究生一起首先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工作中,提出了机械设备状态的灰色预测法和机械故障的灰色诊断法。提出用时间序列方法中的判别函数的特性来判定机械设备故障的类型;同时还研究了时间序列AR模型结构的判定方法。在《时间序列方法及其应用》一书及有关文献中得到引用。他研究了带有两个相对摩擦运动转筒的沉降式离心机的动力传递特性,揭开了在这种机械中存在巨大的环流功率的秘密。他还研究了惯性圆锥破碎机和振动球磨机的工作理论,为一些工程机械的设计提供了有用的理论依据。
论文著作
据2015年12月东北大学官网信息显示,闻邦椿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著名杂志和国际、中国国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的学术论文250余篇,撰写专著和主编的论文集28部。
• 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著作、教材和主编的论文集
(1)《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198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2)《振动筛、振动给料机、振动输送机的设计与调试》,(198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3)《机械振动学》,(2000年,冶金工业出版社)
(4)《高等转子动力学》(2000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5)《振动机械的理论与动态设计方法》(200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6)《非线性振动理论中的解析方法及工程应用》(2001年,东北大学出版社
(7)《机械系统的振动同步与控制同步》(2003年,科学出版社)
(8)《故障旋转机械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试验》(2004年,科学出版社)
(9)《振动利用工程》(2005年,科学出版社)
(10)《面向产品广义质量的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2006年,科学出版社)
(11)《工程非线性振动》(2007年,科学出版社)
(12)《产品全功能与全性能的综合设计》(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13)《产品的主辅功能及功能优化设计》(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14)《产品的结构性能及动态优化设计》(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15)《全国振动利用与波利用技术会议论文集》(2001年,东北大学出版社
(16)Proceedings of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动力学,Shenyang: Press of Northeast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987
(17) Proceedings ofAsia Vibration Conference,Shenyang,Press of Northeast University ofTechnology,1989
(18) Proceedings of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Engineering,Shenyang: Press ofNortheastern University,1998
(19) Proceedings ofAsia-Pacific Vibration Conference 2001,Changchun: Press of Jili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1
• 参加编写的著作、教材和手册
(20)洪致育,李玉娟,闻邦椿等.《连续输送机》(198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21)宫荣章,闻邦椿,丁耀武.《选矿机械》(1960年,中国工业出版社
(22)张维屏,闻邦椿,徐德超.《机械振动学》(1983年,冶金工业出版社)
(23)闻邦椿.《振动与冲击手册》,第三卷,第六章,振动的利用(1992年,国防工业出版社
(24)闻邦椿,刘杰《选矿手册》,第一卷,“筛分”篇(1993年,冶金工业出版社)
(25)陈予恕,郑兆昌,闻邦椿,徐业宜主编,《非线性振动、分叉及混沌》(1992年,天津大学出版社
•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举例
专利发明
人才培养
据2015年12月东北大学官网信息显示,闻邦椿先后指导了100余名研究生,其中有87名研究生取得了硕士学位,61名研究生取得了博士学位,还曾指导博士后10名、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访问学者各一名。
博士后代表性人物:张义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和硕士代表性人物:被评为教授的有26人,有博士生导师12人。
博士生导师:张义民教授、江钟伟教授、段志善教授、柳洪义教授、刘杰教授、张天侠教授、巴德纯教授、李以农教授、芮延年教授、关天民教授、何卫东教授、赵春雨教授、赵明扬研究员
教授(不含博导):曹宗杰教授、宋占伟教授、徐培民教授、曾海泉教授、罗跃刚教授、何勍教授、鲍文博教授、金志浩教授、沙云东教授、艾延廷教授、严世榕教授等
年轻的代表性人物:李鸿光教授、熊万里教授、韩清凯教授
社会任职
• 学术机构任职
IFToMM(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振动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和《振动工程学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二十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名誉教授和名誉院长,吉利学院名誉校长等。
获奖记录
闻邦椿1985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1986年获三委一部重大科技成果奖一项;1980年至1989年共获省、部、委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8项。
2021年7月,被评选为百名优秀老科技工作者。
国际奖:
(1)惯性共振式概率筛,1987年获布鲁塞尔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奖
(2)个人发明“骑士勋章”,1987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发明博览会金奖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3)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198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4)高等转子动力学,2001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特别奖:
(5)光华工程科技奖,2006年由中国工程院颁发
国家奖:
(6)振动利用与控制若干关键理论、技术及应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7)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与非线性动力学设计技术,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8)激振器偏移式巨型冷矿振动筛,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9)惯性共振式概率筛,198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省部级奖:
(10)振动利用与控制若干关键理论及应用,2007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1)振动利用工程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200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2)大型旋转机械重大非线性振动故障机理分析与应用,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3)振动细筛,1986年获“六五”攻关三委一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14)碳化硅自同步概率筛,1980年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5)2585强制同步与自同步冷矿筛,1989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6)旋转机械的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及抑制振动的方法的研究,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物评价
先生(指闻邦椿)在研究工作中一丝不苟,记得我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先生反复修改了多次,在文中所附的意见,在字数上甚至超过了我的论文,连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一一指正,时至今日,我也常常效仿闻老师,逐字逐句地给我的学生修改论文。我走上了从事振动分析与控制的研究道路,正是得益于先生的言传身教。十几年来,导师淡泊名利、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上海交通大学李鸿光教授评)
他(指闻邦椿)不仅投身于科技事业,还不断的为科技事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可以说,他是值得敬仰的科学界的知名学者。正因有了像他一样的一批为祖国事业艰苦奋斗的时代先驱,中国才身于世界前列,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勤劳的园丁,灌溉花朵争奇斗艳,让中国的科技飞速发展。(《科技文摘报》评)
参考资料
百名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党员事迹.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2022-02-1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论文著作
专利发明
人才培养
社会任职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