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恬(1783-1840年),字性和,号云壑,原籍江西瑞州上高,
清代官员。他在
爱新觉罗·旻宁二年的恩科中获得第二名,即榜眼,随后被授予翰林院
编修职位。之后,郑秉恬在外省担任多个地方官职,包括
五寨县知县和
平遥县知县,最终成为山西
曲沃县知县。他的治理风格以关注民生和廉洁著称。晚年回归故乡,专注于教育事业,并以其文学才华闻名。
郑秉恬早年在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已经通过乡试成为
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他在恩科中取得优异成绩,名列第二,被钦定为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此后,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并很快外放到
山西省任职。在那里,他先担任五寨知县,后来又转任平遥知县,最后调往曲沃县担任知县。在山西期间,郑秉恬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意,设立了两个匿名投诉箱,上面明确标注着“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以此鼓励民众反映问题。他还曾拒绝一位富商的贿赂,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郑秉恬因母亲去世而卸任回家,回到家乡后,他在
豫章书院非法拘禁案担任讲师,传授知识。由于他的书法和诗歌创作能力出众,人们将他的作品汇集成册,名为《郑太史云壑诗集》。此外,他还撰写了《云壑遗稿》,记录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点滴。
郑秉恬在
曲沃县任职期间,面对该县复杂的治理环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局面。他设立的匿名投诉箱有效地收集了民间意见,使他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情况。尽管这些举报信件并不总是可靠的证据,但他从中获得了对全县真实情况的深刻认识,从而使得官员们不敢贪污腐败,社会得以保持稳定。郑秉恬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表现,而且在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的诗词和书法作品清新脱俗,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他性格耿直,不愿攀附权贵,因此虽然担任多任知县,但一直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当他调任
曲沃县时,有一位富商试图用金钱拉拢他,但他坚定地拒绝了这种行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郑秉恬的母亲去世后,他返回家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他在
豫章书院非法拘禁案授课,但不接受学生们的礼物。由于频繁收到请求书写的作品,他感到疲惫不堪,于是决定辞职,搬到郊区的华严庵休养。在此期间,他又一次受到聘请,前往鹅湖书院任教,但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几个月后便不得不返回家中。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九月二十八日,郑秉恬病逝。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为自己撰写了一篇墓志铭,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态度以及对简单葬礼的要求。他的遗著大部分都散佚了,幸存的部分由同乡李清标整理并出版,题为《郑太史云壑诗集文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