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遗址
江苏徐州的新石器时期遗址
刘林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刘庄村西南,为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处于大汶口文化的早期,被发现于1957年,是新中国最早发掘的一批遗址,也是江苏唯一的出土软陶泥的遗址。1959-1960年两次调查、发掘,获得了大批珍贵资料。遗址约370多万平方米,共发现墓葬145座,出土文物804件。
景点介绍
刘林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刘庄村西南,系国家级文物保护点。1957年中运河复堤取土时,初步暴露了文化层。1959-1960年,江苏省文物考古队两次调查、发掘,获得了大批珍贵资料。经研究确定为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造址。遗址约370多3平方米,共发现墓葬145座,出土文物804件,其中王,石器69件。该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历史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建筑格局
刘林遗址经1960、1964年两次发掘,揭露面积达4000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墓葬197座,是同时发现墓葬数量较多的墓地之一。
刘林墓地局限在一个南北约130米、东西约60米范围之内,按墓葬的空间分布和组合情况,又可分为六个墓群,最多的一群有40多座墓葬,最少的为20余座。墓群之内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2-3个墓组。
绝大多数墓葬者的头向为北偏东,除极个别之外葬式均为仰身直肢,不少墓主有手握獐牙的现象等等。因此,可以认为整个墓地的葬入者生前属于同一个社会组织。于是,刘林墓地的三层结构 应代表了三层社会组织。
整个墓地为第一级。由于六个墓群在年代上有相对早晚,所以同时使用的墓群大体有四个,其所包含的日常人口数量可能不足100人,这种规模的社会组织应该属于氏族这一层次。
墓群为第二级。一个墓群为一个家族,日常人口维持在20人左右,他是由血缘关系亲密的若干个家庭组成的,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家族的人口规模有相当大的差别。
墓群内的墓组为第三级。一个墓组代表一个家庭。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条件下,拥有较多的劳动力是维系生存的基本保证。因此,这种家庭通常表现为人口较多、劳动力较为充裕的大家庭形式。
文物遗存
刘林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一条灰沟北段底部有20个猪牙床堆放在一起,在文化层内出土的猪牙床计有171件,牛牙床及牛牙30件、狗牙床12件和羊牙床8件。遗址还有用整狗随葬的现象。
从刘林遗址出土的陶瓷看,软陶泥的颜色以黑、红两彩为主,也有白、黄、褐色,用彩手法有单彩和复彩之分。由于当时烧制技术还比较简单,所以陶器的颜色以红陶或红褐陶为主。
保护措施
1990年,刘林遗址被设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刘林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研究价值
刘林遗址它说明了当时人类已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逐步产生了产品交换和财产私有。该遗址对研究国原始社会晚期历史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景点介绍
建筑格局
文物遗存
保护措施
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