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崖村地处
宝鸡市麟游县东南角,先后隶属庙湾乡和常丰乡管理,现划归
九成宫镇管理,全村5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152户554人。“宁肯上街要饭,也不往紫石崖村里乱钻”,这句当时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紫石崖村的印象。点灯靠油、吃饭靠天、收种靠担,这是昔日紫石崖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紫石崖村一度成为全县最穷的村子之一。
紫石崖村针对人口居住相对分散,耕地面积大,草坡广阔,发展畜牧养殖和退耕还林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实际,村党支部及时提出了“主攻畜牧,做强
干果”的经济发展思路,组织群众发展以秦川牛为主的畜牧业和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干杂果产业,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达到4700亩,人均达到了9.3亩,人均仅退耕还林一项年收入达到1080元。建成以优质核桃为主的干杂果园2050亩,今春又新建优质核桃园108亩,人均达到4.2亩,干杂果一项年人均收入660元,占到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
牛存栏达到1200头,羊存栏1190只,年户均出售育肥牛2头,收入1200元。应对生猪市场变化,调整畜牧产业发展规划,从2008年开始组织群众发展养猪产业,建成500头生猪养殖示范场一处,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村党支部提出了创建“万头养猪大村”计划,通过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已累计投资120万元,建成千头出栏大户5户,新建生猪发酵养猪圈舍3幢,464平方米,建成50头养猪大户35户,生猪存栏达到5200头,其中能繁
母猪达到1600头,累计出栏商品猪3600头,饲养量达到8800头,实现经济收入80.2万元,人均仅此一项增收1500元。
成立了养猪合作社,吸收社员 98 人,带动了养猪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全村养猪户达到112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82%,到年底仅畜牧一项预计可达到农户总收入的60%以上,人均净增收入1000元。
针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本村经济发展这一现状,村党支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去市、进省争取项目、资金。近年来,先后争取资金16万元,新架设高低压线路37公里,完成30户自来水入户工程;抢抓扶贫项目村机遇,争取扶贫村资金25万元,组织发动群众拓宽改造村组道路16公里,新建校舍18间;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投资430万元,拓宽改造村组道路3条44.5公里,水泥硬化慈善寺至紫石崖村部通村道路17.5公里,建成移民新村搬迁点4处,新建房屋198间,3960平方米,搬迁农户40户217人,占全村农户的30%;水泥硬化蒋家山、紫石崖街道2条2公里,架设便民桥8座,建成村娱乐休闲广场和篮球场各1处,安装路灯23盏,栽植各类绿化树3800多棵株,极大的改善了紫石崖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坚持边学边改,投资10.5万元,水泥硬化村级活动场所院落800平方米及村篮球广场500平方米;装修改造村“两委会”办公室、
计划生育协会、村养猪合作社房屋16间320平方米,并配置了办公设施;投资70万元,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治理河滩210亩,人均增加基本农田0.42亩;投资20万元的蒋家山至村部8公里道路砂石化项目正在招标之中。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促进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大力创建省级计划生育示范村,投资2万元,对村“两室一校”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修缮房屋5间100平方米,并购置了有关办公设施。同时,对村级2007—2009三年度
计划生育资料进行完善,实现软件达优,硬件达标,使村级计划生育率、三查率和节育手术及时率均达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以内。被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卫生村”。
建立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新型
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村
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开展,全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省级文明示范村为抓手,大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评选出“好婆婆”8户、“好媳妇”4户、“五好文明家庭户” 20户,标杆引领,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始终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村党支部工作的重点,把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作为工作突破口,把
OD作为工作立足点,列入支部重要工作日程,按照“三级联创”要求,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开展了“页
岭南北创大业,杜水两岸党旗红”主题实践活动,深化“三双”活动,推行村级任期目标管理、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狠抓了农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推广“四位一体”党建促发展工作模式,进一步深化党支部活动方式创新,激发党员内在活力,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坚强堡垒。
村党支部分别被省、市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李秀英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标兵”、“
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近三年来,村党支部发展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4名,为村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