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山:huáng niú shān在
湖北省宜昌市西。南朝 宋
盛弘之 《
荆州记》:“宜都西陵峡中有 黄牛山,江湍,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 黄牛,暮宿 黄牛,三日三暮,黄牛 如故。”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江水 又东 黄牛山,下有滩。”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
牵牛,人黑
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迂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连住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早晨从黄牛山出发,晚上住宿在黄牛滩。过了三天三夜,黄牛山仍跟以前一样。”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文章分3层次,第1句一段:写黄牛滩的地理位置,第2、3段:写山势险峻及山上有奇石,第4、5、6句一段:写江水湍急。1.歌谣中的三个“黄牛”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和第三个“黄牛”指代“高崖间石”。第二个“
肉牛”指代黄牛滩。2.本文文字围绕哪两个来写的?作者在写南岸山石时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写出原文中的语句。本文文字围绕黄牛滩和南岸山石来写的。从形状(如人负刀
牵牛)和颜色(人黑
牛黄)两方面进行描绘。3.本段文字对奇形山石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增加文章趣味性,另外使人们对三峡的景物产生向往之情。4.篇末引用歌谣是为了
说明文中的哪句话?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5作者写水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水流湍急这一特征。正面描写:“江湍纡回”,“水路纡深”。侧面描写:“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回望如一矣”。
坐落在山清水秀的
流溪河河畔的黄牛山又称牛角山,宏伟壮丽,高耸云端,树木繁茂,百鸟争鸣,它原来并不叫黄牛山。
雨下得越来越大,刚才只淹没了屋顶的水不断地泛滥到小山上。村民眼睁睁地看着洪水把房子淹没,吞没了许多人的生命,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只能默默地哭泣,希望天公能开眼,拯救普天下生灵。可是雨还是不停地下,浸到小山巅,淹到了村民的大腿,眼看成千上万的村民就要被洪水淹没,只听见一声“哞”的吼叫,震耳欲聋,响彻云间,平时勤劳寡言的老黄牛,发疯似地突起牛角把阻碍洪水排泄的高山一下子劈开了,由于用力过猛,牛角断了,鲜血不断地往下流,黄牛忍着痛,又奋起了另一只角,把另一边的大山也撞开了,洪水随着空隙倾泻而下,村民得救了,可黄牛却永远安息了,村民为了纪念它,把黄牛曾经撞开的两座大山称为“牛角山”,又称“黄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