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简
易简
易简,字卫权,江西省芦溪县宣风镇竹垣村人,中华民国早期国民革命军中将,北伐战争名将。
简介
易简(1889—1926),字卫权,江西省芦溪县宣风镇竹垣村人,中华民国早期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北伐战争名将。
易简自幼聪颖,好文爱武,7岁入宣风镇廷宣小学读书,成绩超群,毕业后考入江西陆军小学,后以优异成绩进入南京陆军中学。毕业后,即先后进入湖北武昌军官预备学校、河北讲武堂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22岁时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武昌起义暴发后,便投奔李烈钧所领导的赣军,历任见习排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率部转战于粤、桂、赣、闽等省,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后,易简参加了创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多次战役。1925年,易简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一师师长,配合湖南省、湖北革命军开辟北伐战争中的江西战场。1926年秋,孙传芳在九江至南昌市一线,集结重兵,与此同时,北伐军也把主力投入江西省战场。1926年10月18日,易简率部猛攻抚州,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经过三天激战,终于克敌制胜,夺取了抚州。10月20日,易简在指挥进攻抚州城东时,在文昌桥上中弹阵亡,时年37岁。易简牺牲后,被追授为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198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易简烈士陵园始建于解放前。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两周王陵内的碑文石刻被破坏,其中包括蒋介石对易简烈士的亲笔题词的碑文。文化大革命后,烈士陵园经过两次修缮。墓碑高7米,墓碑正中间刻有“易简烈士墓”五个大字,墓碑基座上刻有易简烈士的生平事迹。整个陵园显得简洁而高雅。2007年2月,芦溪县启动了易简烈士陵园改造工程,改造后的易简烈士陵园庄严典雅,总占地面积22亩,绿化面积达19亩,墓碑主体建筑占地面积650平方米,陵园内硬化路面800平方米,陵园广场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其中绿坪占地2800平方米,将成为一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易简烈士之子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易接道。
易简文韬武略,在驻军宁都时,曾游览城郊翠峰,书联:“两千年以后,访金精十二峰,问吴王斧痕,仙人胜迹;数百里而来,登翠微一片石,寻易堂故址,九子讲坛。”堪称不配佳句,英雄本色。
平生事迹
民国元年(1912)后,易简先后就读于南昌豫章陆军小学,金陵陆军中学,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滇军第四军军官团,任教练官,不久,调任赣军第四军机关枪连连长,民国9年(1920),任赣军第四上支队副支队长,民国10年(1921),任赣军第一混成旅参谋长,民国11年(1922),任赣军特遣支队司令,不入,调任中央直辖陆军第四师第十三团团长,进驻龙岩市。民国13年(1924),国共两党合作,赣军赖世璜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赖世任军长,易简任第一师师长。
民国15年(1926),北伐战争于酣战之中,为配合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攻克武昌,7月,十四军在赣州市誓师北伐,向盘踞在南昌市的北洋军阀孙传芳出击,其时,北伐战争的南昌战场对峙日久,北伐军第三、第六军,迅速北进。易简率十四军第一师,自宁都县北上,经广昌县南丰县、南城、直指抚州。10月,在攻占抚州的文昌桥战斗中,易简身先士卒,一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
易简战功卓著,英勇献身。国民政府追授易简为中将。易简灵柩,取水道从抚州至宁都,再经赣州,运回芦溪宣风,葬虹桥黄土堪禁山祖坟山上。
1984年,新中国追认易简为烈士。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平生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