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琦(1928年8月-2024年6月7日),
汉族,出生于
常熟市,原籍江西奉新。
清华大学化学系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从事
无机化学、
物理化学及普通化学等课程教学和培养研究生等工作,并进行化学教育和光化学领域的研究。
1946年,宋心琦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后次年留校任教。1956年升任讲师,1978年任副教授,同年应DAAD邀请赴德国Tübingen大学理论化学及物理化学研究所短期进修,并参与部分光化学研究工作。1979年,宋心琦担任
清华大学化学教研组任助教、讲师。1979年后担任清华大学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物理化学教研组主任,主持恢复理科化学专业的多项工作。1983年,宋心琦晋升为教授,任化学系与化学工程系副系主任,负责筹备化学系重建工作。1985年担任
清华大学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管理学院研究基金的工作。1987年,宋心琦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编审,并主编《走近化学丛书》。1991年,宋心琦被批准为清华大学化学系
物理化学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收博士生。1994年任《感光科学与光化学》和《大学化学》副主编。1995年退休后但仍担任博士生论文指导工作。2024年6月7日,宋心琦在北京因病辞世。
1946年,宋心琦考入
清华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次年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肄业并留校任教。1956年,宋心琦升任讲师,1978年任副教授,同年应DAAD邀请赴德国Tübingen大学理论化学及物理化学研究所短期进修,并参与部分光化学研究工作。
1979年,宋心琦担任
清华大学化学教研组任助教、讲师。1979年后担任清华大学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物理化学教研组主任,主持恢复理科化学专业的多项工作。1983年,宋心琦晋升为教授,任化学系与化学工程系副系主任,负责筹备化学系重建工作。1981年以后,宋心琦共发表专著及译著12种。1985年参加清华大学理科赴美考察,访问了多所
美国知名学府,注意深入了解及比较中美两国在教学及教育思想、招生、培养计划等方面的特点,有关情况和分析在化学通报上有专文发表。同年
清华大学化学系正式成立,并同时成立了由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化学系与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组成的理学院,宋心琦担任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管理学院研究基金的工作。
1987年,宋心琦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后期工作,并担任化学卷全书的终审通读。参与《简易百科全书》《青少年百科全书》和《数据名词库》的编委工作,同年主编《走近化学丛书》。1991年,宋心琦被批准为清华大学化学系
物理化学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收博士生。1994年任《感光科学与光化学》和《大学化学》副主编。1995年任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第廿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同年,宋心琦退休,但仍担任博士生论文指导工作。
宋心琦长期从事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及普通化学等课程教学和培养研究生等工作,并进行化学教育和光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宋心琦致力于中国化学科学传播、普及和基础教育工作。在激光诱导
荧光、化学发光体系及机理、多道光纤传感技术、
酞菁光敏氧化反应、光致变色体系、有机电致发光体系、纳米TiO2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氧化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他1987年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编审,并主编《走近化学丛书》。他曾长期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参加国家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并担任
北京出版社《初中化学》与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教材的主编。
宋心琦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化学会理事长、国家教委第一届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中学化学实验教材主编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并任《物理化学学报》、《感光化学与光化学》、《化学进展》、《大学化学》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著有《光化学》、《未来化学中的激光》、《点石成金-神奇的碳》、《科学发现真伪辩》、《分子智能化猜想》、《大气的奥秘》等书,另有译著、词典、百科等约10余种,科学及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
宋心琦致力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长期从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与教育研究,教学不拘一格,重视科研对教学的反馈作用。是
改革开放以后
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教师之一,也是
清华大学化学系复系后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大批化学化工领域的顶尖人物,至1997年共培养硕士生近40人,博士生11人。
宋心琦长期从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与教育研究,教学不拘一格。(
环球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