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坐东向西,面阔三间,通面阔12.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2米,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悬山顶。带周围廊,深1.3米。撑拱、雀替、栏杆木雕精湛。观音阁,坐南向北,依一天然岩洞而建。三层重檐六角攒尖青瓦顶。一层前宽后窄,分别长11.8米、6.1米,进深5.8米。二层为半六边形。三层为六边形。斜撑、门窗等木雕精湛。地母庙,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五间,通面阔17.3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3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
玉皇大帝、圣母殿。
保安寺的建筑,位于
织金县城郊结合部以
白族为主,白、彝、苗、汉、
布依族等多民族共居的三甲白族乡三甲村,始建于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由保安寺、观音阁、地母庙和禅房等建筑小品,与天然崖洞构成一组小巧玲珑的倚崖傍洞建筑群。保安寺建筑群,巧妙利用拥有上下两个洞口的天然崖洞——慈云洞,营造民居式宗教建筑物。下洞口位于云洞山西北麓,洞口西北向,高9米,宽5米,深8米。紧靠下洞口建面阔5间、进深3间、高9米许之穿斗式木结构重儋歇山顶保安寺。上洞口位于云洞山西南侧半山腰,洞口西南向,高20余米,最宽处8米,最窄处1.9米,深18米。上下两个洞口,其内有踏跺相通。上洞结构奇特,顶部西南至东北洞穿,形成高大天窗,景称云洞天开,为织金八景之一。洞外岩石嶙峋的喀斯特小山上,古树老藤郁郁葱葱,浓蔽日。古人巧用这一天然奇景,从洞底扶摇直上,倚崖修建面阔3间、进深2间、通地形限制,平面、立面很不规则,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筑特点。观音阁所谓三重檐六角攒尖顶,只不过是其外部形象,而里侧或有儋缺顶,或有顶缺儋,极不完整。此类建筑手法,
贵州省屡见不鲜。
贵州高原97%为山地所占据,73%为岩溶所覆盖。贵州各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石头王国里,他们因地制宜修建无计其数的山地建筑,其中不乏利用天然崖壁和溶洞修建倚崖傍洞之民居。仿效崖洞民居修建的保安寺,是高度艺术化了的山地崖洞建筑精品。
中国著名的
贝聿铭张开济称赞道:说和尚道士往往是最好的建筑师。他们选址选得好,比现在的规划师、建筑师高明得多。已故中国文物研究级工程师
祁英涛认为:建筑师搞不出来,我们民间的建筑师,土建筑师能搞出来。这一点,对我们搞建筑的人深有启发。中国文物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杜仙洲深情地说:不知道保安寺是哪位师傅设计的,他是无名的建筑大师我要是见到他,要向他三鞠躬。
贵州省溶洞举目皆是,仅
织金县就有100多个。
黔西观音洞遗址,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兴义猫猫洞、六枝桃花洞以及
盘县大洞古文化遗址、普定穿洞等天然溶洞,是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居住遗址。贵州因此拥有相当完整的旧石器文化系列,这 在国内、国外都十分罕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走出山洞,到更广阔的天地谋生。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人依然着恋溶洞,顽强地保留洞居、半洞居和崖居、半崖居的古老习俗。这除受经济条件制约外,与高寒山区为求冬暖夏凉和多雹地区为避冰雹袭击亦有很大的关系。由此看来,倚崖傍洞修建的
织金保安寺,对研究人类居住变迁史和建筑文化发展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诚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