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2,2006-2008先后两次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及学校211的资助,赴美国
俄亥俄州立大学和
南加州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她的研究工作分别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973项目子课题(2项)、中石化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
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优秀青年教师特色学科团队项目等的联合资助。自参加工作以来,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20篇,EI收录论文13篇,ISTP收录5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先后在Nature(自然)和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地球化学与
宇宙化学学报)等高
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微生物功能群参与下的铁、
硫循环及其对
环境治理的意义。
中原地区硫化物矿床发育,尤其是
长江中下游平原更是中国矿产资源的集中地。然而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体酸化、多种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对矿区附近的农田、河流、湖泊等造成了严重威胁。王红梅教授的研究针对微生物参与下硫化物矿物的氧化以及含有高价铁的
硬石膏的微生物还原入手,重点考察微生物成因的矿物各种参数特征与
化学成因矿物的区别,以及有害重金属在矿物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微生物成因矿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及其在
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潜力,从而为金属硫化物矿区的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和实践依据。
微生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矿物和岩石是微生物参与
地质作用的直接载体,许多矿物因为含有变价元素,从而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可能。许多微生物能够从岩石和矿物中汲取营养,通过自身的
新陈代谢,改变元素的价态,导致矿物
晶体结构的转变。而在矿物转变的同时,会影响与矿物共沉淀的一些
ree或
微量元素的
地球化学行为,从而在
矿物学特征上烙下微生物活动的印记。因此开展微生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能帮助人们理解正在进行的一些
地球化学过程,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探索地球历史时期微生物的活动开辟了新的途径。
微生物与气候变化。微生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灵敏,但它们生活周期短,能否成为反映古气候变化的一个指标,是我们近年来探索的一个新方向。王红梅教授依托现代微生物的监测,着重微生物群落的周期变化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洞穴现代滴水微生物的初步研究证实,洞穴可培养微生物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滴水中微生物
计数呈现出季节性变化,有的滴水微生物计数则主要与滴速密切相关;季节性变化主要与温度相关,而滴速与降雨量直接相关,因此滴水中微生物的变化可以反映气候的变化趋势。这将开创古气候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方法,从而将来自生物界的信息与石笋这一
无机化合物气候载体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放映和重建古气候的变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