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玑[jī](1461-1546),字肃政,号南屏。出生于乐清茗屿乡(现属
北白象镇)高村的一门簪缨望族。明弘治三年(1490年)
进士,官至
刑部尚书,谥襄简,著有《南屏遗稿》。
高友玑9岁进村塾读书,30岁登进士第,历仕三朝,累官工部、刑部尚书,晋阶资政大夫(正二品),是
乐清市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人。85岁辞世,皇帝赠为
太子太保,赐谥襄简。
嘉靖命称赞高友玑“道秉直方,德推耆[qí]硕。任更中外,历著忠勤,进礼退义,大节勿渝。”永嘉蔡弘勋称高友玑“虽荣显困厄相寻,而直道大义不可渝也。”高友玑被公认为一介忠臣,在历史上颇有清声。
人物生平
年轻有为
弘治十六年(1502),高友玑由广东清吏司员外郎升任九江知府。九江地瘠,水患严峻,更有驻军横暴和苛捐盘剥,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高友玑昭示国法,制止了兵扰,奏免了不应征收农户用于生产的舟船税,还免除了贫弱者的徭役,民众始过平安果腹日子,他的政绩时列十三都之首。
平叛有功
正德二年(1507),广西田州(今
田阳区)
士官岑子孟因被降职激起叛乱,殃及地方平民。朝廷派大臣谢湖去平乱,谢湖怕死,“不敢入其境”,外驻3年无功。于是又派“才识优长,刚柔相济”的高友玑接替。田州是南方蛮夷之地,以前去做官的人很少平安回来,同僚们为高友玑生命担忧。高友玑说:“为国而死,臣子当为。”毅然单车入险境。高友玑在田州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蛮夷在他的感化下幡然悔悟,随即放回被虏的男女数百人。皇帝恢复了岑子孟官职。接着高友玑整顿了地方建制,办学教化,南人感服。他不劳师费财平定了兵变,“幸免一方之大患,救活千人之性命。”
外调为官
正德二年(1507),刚正不阿的高友玑遭权奸
刘瑾排斥,外调卫辉(今河南
卫辉市)当
府尹。卫辉时为交通要脉,宫廷内官常经此停留。高友玑抵卫辉市,时值久旱,人心恐慌,他开仓赈民,并暂停了治理
黄河的工役,发动民众奋力抗旱保庄稼,官民齐心战胜了灾情,保一方里计。刘瑾伏诛后,高友玑三年三提升,正德八年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奉旨巡视
大同市。
当地的朝廷宫室(多是
宁王党羽)仗势专横,乃至随便殴辱,几曾酿成政局动乱。高友玑不畏权贵,更不接受他们的利诱拉拢,上疏请命打击了首恶,使同党气焰收敛。高友玑巡视中遇到强买农户土地的当地豪绅时不畏强权,执法如山。高友玑查实案情后,革了贪官的职,判还农户被占的土地。后高友玑遭宁党诬陷,此次巡视降官二级。
总督漕运
嘉靖四年(1525),高友玑被朝廷委以总督漕运、兼
巡抚凤阳县等州县的重任,这是明代实权最大的官职之一。高友玑总督漕运查获了不少令人震惊的腐败案件。其中有一官员勾结商人,粮船搭货,以公肥私,贪污国家粮食和运费数额巨大。该贪官与奸商图谋逃脱惩罚,向高友玑送礼1000两银子,被断然拒绝。高友玑在巡视中还肃清了沦为贼寇的盐枭,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国家财税入库,同时关注沿途水利建设。
告老还乡
嘉靖八年(1529),69岁高龄的高友玑在
刑部尚书任上告老还乡,回乡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实现自己在读书时“蓄志欲创南屏书院”的夙愿。高友玑把全部积蓄置田百亩为基金,在家乡白鹭屿开设“
南屏书院”,并亲自撰写了书院碑记,把收入的田租供青少年村民免费上学,弘扬教育。高友玑致仕居家10余年,始终保持着“恪恭严整,善守成法”;素食布衣,出不乘车,无异于平民的生活作风,“见者不知其为贵人”。
身后之事
高友玑去世后,经朝廷批准,按“在京二品文官,照例祭葬”,由工部核发拨给工料费建造坟墓。高友玑墓在高岙盘谷山麓,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坟墓坐东朝西,随山势砌五坛,依次有神道门、石兽群、华表、碑亭、石人、神橱、神位牌楼等,选用青石精雕细琢构建。整座坟墓气势恢宏,构造规范,雕刻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主要著作
遗著有《南屏遗稿》
人物评价
嘉靖诰命称赞高友玑“道秉直方,德推耆硕。任更中外,历著忠勤,进礼退义,大节勿渝。”
永嘉蔡弘勋称高友玑“虽荣显困厄相寻,而直道大义不可渝也。”
高友玑被公认为一介忠臣,在历史上颇有清声。
“不畏强御,狱平允,民无冤抑”。(《山西通吏》评)
家族成员
高氏始迁祖:高守祥
后世纪念
南屏书院
元大德年间,高氏始迁祖高守祥在盘谷建祠堂办村塾。明代,高汝在宗祠旁设塾,高友玑从之读《
诗经》。高友玑69岁致仕回乡后,为实现在家乡“建塾一所”的夙愿,捐田100亩作为办学经费,在村域白鹭屿之阳创办“南屏书院”。其撰立的《书院碑记》明示:“若我子孙、若族人、若乡人,凡有志来学者咸受之。教以孝悌忠信、修身慎行之道,以植立身之本;经史词章、博古通今之学,以资发身之用。”他办学管理规范、教学严谨,事事躬行,亲自教授,为地方培养人才不遗余力,使“南屏书院”成为乐清明代书院制度的典范。为了继承先祖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激励子孙奋进好学,高氏后人高定耗时4年重造南屏书院。
高氏家族墓地
乐清高氏家族墓位于
乐清市北白象高岙村,建于明代,墓地依山并环宗祠而筑,布局独特。墓由神道门、
华表等仿木石构和石像生组成。分三组,中为高友玑及其祖父、父亲墓,左为高友玑长子、三子墓,右为次子、四子墓,均按左昭右穆礼俗排列。三组墓各建神位牌楼,中间一组为四柱三牌楼,两侧均为六柱五牌楼,歇山顶。有碑亭两座,四柱单间,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歇山顶。
其中高友玑墓最具规模、形制独特,主体建筑为三座四柱三楼式神位牌楼组合而成,并将祖孙四代七人的墓碑按昭穆之制分列其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实属罕见。该墓是研究明代品官及家族墓葬制、葬俗的重要实物资料。另外,高友玑墓的石作建筑均仿木构形式,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是明代石构建筑中的佳品。2006年5月,
高氏家族墓地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