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研制成功的,1989年安装于兴隆基地并投入使用。它被誉为中国
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曾经是国内最大、也是
远东最大的光学望远镜。
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1972年开始研制,1989年正式投入使用,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这台望远镜是由北京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厂、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历时15年联合攻关协作研制成功的,堪称我国自力更生研制大型精密设备的标志。
它包括光学、机械、驱动、自控、星光探测装置、观测室等部分。它口径2.16米,身高6米,自重90余吨,望远镜的主镜为一个直径2.2米、厚30厘米、重3吨的光学玻璃研磨而成,巨大的镜面口径,聚光力极强,因而可以观测到极暗的星体,最暗可达25等星,相当于可以看到两万公里外一根火柴燃烧的亮光。
望远镜的转动轴包括极轴和
赤纬轴,镜筒可指向天空任一方向。驱动部分采用自动化装置,使望远镜精确地跟踪星体的东升西落,并采用先进的探测设备接受和分析星光。
早在1958年,我国把研制2.16米望远镜列入了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但由于接踵而至的困难年代及“文革”浩劫,这一项目被迫中断,直到1977年才重新启动。1989年6月,望远镜被制造出来,从
南京市出厂运到了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由于北京天文台要参与
法国天文学家发起的国际联合观测项目,只有使用2.16 米望远镜才能完成任务。在国内装调这么大的望远镜还是第一次。2.16米望远镜于1989年12月投入试观测,当月就参加了由14个国家共同进行的
变星国际联测,取得了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联合观测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天文刊物上。1993年底,初步完成了望远镜配套附属仪器的研制,望远镜达到了较好的运转状态。从而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天文成果。该设备已于1996年12月通过了国家鉴定。1997年获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
一等奖,1998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又对主、副镜重新进行了镀膜,对光学系统进行了调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是位于夏威夷的
凯克望远镜,直径10米,由36面1.8米的六角型镜面拼合而成,耗资一亿三千万美圆,主要是由
美国的一个企业家凯克捐助修建的,第一面凯克望远镜建造成功后,凯克基金会又投资修建了凯克二号望远镜,两座挨在一起,威力无比;另外的大型望远镜有美国国立天文台位于南北两半球的两个八米望远镜,一座位于夏威夷,一座位于
智利,合称双子座望远镜;日本人在夏威夷建造了一座八米的称为
昴星团望远镜;欧洲南方天文台将建成四座八米望远镜,组合口径相当于15米。
目前它具有卡塞格林和折轴两个可用焦点。利用
计算机对蒙气差、机械弯沉、极轴指向等误差作模型改正后指向精度(r.m.s)约为10"。观测者要求准备好观测对象的坐标(
历元的变换可在控制计算机完成)和证认图。
卡塞格林(R?DC)系统的
焦距为1944cm(焦比:f/9),视场尺度为10.61"。具有改正镜,经改正后优良星像的视场可以达到 50' 50'。卡焦目前是216cm望远镜的主要工作焦点,目前 有OMR卡焦
光谱仪和BFOSC两套设备可以使用,可以进行CCD直接成像观测和有缝光谱观测。
216cm望远镜有折轴焦点,它的焦距是9720cm(焦比:f/45),尺度是1mm=2.12"。折轴焦点位于圆顶室的第3层。由于是固定位置的焦点,所以可以在这一焦点上放置要求保持温度和不随望远镜运动避免弯沉影响的高色散光谱仪及
自适应光学系统。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研制的折轴阶梯光栅摄谱仪已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它有红、蓝两臂,具有短、中、长焦三个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