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省位于
毕节市七星关区东北面,离城75公里,属七星关区
林口镇管辖,南邻林口渭河,东接团结海戛,西与云南白车、北与四川岔河隔
赤水河相望。“一鸡啼叫,三省皆闻”、“一步踏三省”是鸡鸣三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富含诗意的美称。
鸡鸣三省村管辖六个村民组,居住人口2400余人。其中下寨村民组座落位置最低,处在三岔河畔的观音岩头上,村民基本为
苗族,是一个“一鸡啼叫,三省皆闻”的小庄子,自古就被相邻的三省村民叫作“
鸡鸣三省”。据
庄子内民国三年(1914)重立的三圣宫碑序记载:“吾里界属
黔阳,三省当曲。犬牙交错,有蜀川倒流于臂左;虎踞盘环,得滇山峨菆(zou)于脑(右)。”民国年间,
云南省镇雄县教育科长涂向仁曾为北肇家戛余氏土目题写大门联,联文是:“东临蜀水,西拥滇山,鸡鸣三省钟灵地;昔尚武功,今崇文治,虎踞千秋耀德辉。”在
观音岩的悬崖陡壁间,镶嵌着一条逼仄险要的
川盐古道,那就是1935年2月5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四川水潦,经三岔河渡口来到鸡鸣三省小庄子召开政治局常委分工会议的唯一道路。
鸡鸣三省小庄子由于川盐古道经过,中央红军
长征时,已是一个有名的小庄子。
庄子里有周、侯、张、陶等
多姓苗族人家居住,有寨主周团首家祖上在
清代修建的木瓦结构的三合大院一处,有座落于庄子前、突兀于平地小山之巅的三圣宫遗址。站在小山之巅,可一览三省。在三圣宫遗址旁,还有明、清及民国期间盐商、路客歇脚的
客栈。中央红军长征时,继“
遵义会议”之后的“鸡鸣三省”会议就是在这个小庄子里召开的。
“鸡鸣三省”作为一村之名,在高级社初期,为了与其他相邻各村一样,紧跟当时的政治形势,被改名为“迎丰村”(之后又叫”迎丰大队”),而且先后变动隶属于当时的得胜、海戛公社管理。2003年,为了纪念著名的“
鸡鸣三省”会议,缅怀红军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鸡鸣三省重新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党史部门的高度重视,重新恢复了“鸡鸣三省村”的称谓,正式将“鸡鸣三省村”列为
林口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管里包括鸡鸣三省小庄子(下寨)在内的六个村民组。1996年2月5日,原中共毕节地委、
毕节市行署和原毕节市委、
毕节市人民政府,在鸡鸣三省观音岩头的山巅之上树立起了由肖克老将军亲自题字的“鸡鸣三省”会议纪念碑。
鸡鸣三省会议是
遵义会议结束红军一渡赤水后召开的。1935年2月5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四川石厢子出发,经水潦隐蔽进入云贵川三省边界
贵州省的鸡鸣三省小庄子。在这“雄鸡一鸣,三省皆闻”的苗寨周团头家大院里,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召开了中共党史上著名的鸡鸣三省常委分工会议。 “鸡鸣三省”会议作出以下决定:第一,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第二,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博古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第三,讨论和决定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方向;第四,讨论了“中央苏区”问题。鸡鸣三省”会议,从根本上彻底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成功地完成了
遵义会议决定而又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任务,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正确的军事路线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进一步增强了党内团结,为
长征的胜利赢得了根本保证。从此,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声东击西,灵活作战,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