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泽修二
伊泽修二
伊泽修二(1851年6月30日-1917年5月3日),日本长野县人,教育家。1895年至1897年担任台湾总督府学务部长。他对日本近代师范教育、音乐教育、聋哑教育、口吃矫正等领域有重要贡献。伊泽修二曾创立国家教育社,主张国家主义教育。他是第十任台湾总督伊泽多喜男的兄长。
简介
1874年伊泽修二担任长野师范校长,随即赴美留学,为日本第一届公费留学生。1890年他创立国家教育社主张义务教育对日本的重要性。1895年,日本获得台湾新领土。伊泽修二以该社为名,发表《台湾教育意见书》。该意见书表示日本侵占台湾之后,最重要工作正是以免费的义务教育方式来普及日语。台湾总督府接纳其意见,不但将其发表的意见书当成台湾教育制度的草图,也邀其担任总督府学务长。
1897年,他因教育经费原因离职,回日本续任教育行政工作。
(1851-1917)生于信浓国高远(今日长野县),以高远藩的「贡进生」之身份毕业於大学南校後,并担任了爱知师范学校长。明治八年(1875),以公费生之资格被派遣留学美国。明治十ㄧ年归日後,伊泽除了致力于日本的音乐教育、体育、盲哑教育、教科书编集外,并活耀於日本的国语创造运动,为日本近代教育基础的奠定,立下指导者的功劳。
伊泽修二是日据初期对台湾教育政策有重要影响的人。他建议总督府:「台湾的教育首先应以日语的推广为主,如此一来,内地人(日人)与土人(台湾人)才能沟通,政府的政令和教化才能通达」。伊泽也认为,台湾的教育需重视初等普通教育与师范教育。伊泽曾说:「要以什么教育内容把台湾日本化呢?如果是在别的耶稣教国家就是以教育耶稣教来达成这个目的。然而这在台湾是行不通的,因为非常清楚的,宗教教育并没有那么好的效用,绝对不是因为我自己是教育家所以才自我捧场。──对於台湾的教育,我们不能有一天,甚至半天的怠慢。」
大正8年(1919年)
明石元二郎总督颁布「台湾教育令」,确立了台湾教育的基本法规,台湾的教育体系从此趋於定型,大致分为初等普通教育、高等普通教育、实业教育、专门教育及师范教育。但台湾人在当时能受教育的并不多,反而是居住在台湾的日本人能接受教育。日本总督府则是希望台湾人朝实用的基本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尤其是农业方面,也奠定了後来台湾农业的发展基础,台湾人进入专门学校受高等教育则是少之又少。
1937年
,芦沟桥事变之後,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政府提出建立东亚新秩序的意图。此时,日本国内开始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在教育方面,1941年日本内地颁布「国民学校令」,台湾也以敕令改正「台湾教育令」规定全岛小学校与工学校一律改为「国民学校」,藉以强化国民的身体与意志,为养成忠君爱国的皇民做准备。1943年,总督府规定每一个儿童都应受初等教育,这是台湾义务教育的开端。
二次大战後期,日本总督府在台湾积极推广「皇民化」运动,大力提倡日语,所以在当时的公学校教育中,日语的学习是最重要的部分,日语课的时间占上课时间的七成,殖民政府希望藉著日语的学习,让台湾学童培养日本的国民精神,并认同日本的国家精神与传统文化,进而将此精神转化成对天皇的效忠。
日台两地学生在毕业时唱的《骊歌》歌词即是伊泽修二作词
青青校树,萋萋庭草,欣沾化雨如膏,
笔砚相亲,晨昏欢笑,奈何离别今朝。
世路多岐,人海辽阔,扬帆待发清晓,
诲我谆谆,南针在抱,仰瞻师道山高。
青青校树,灼灼庭花,记起囊萤窗下,
琢磨几载,羡君玉就,而今光彩焕发。
鹏程万里,才高志大,伫看负起中华,
听唱离歌,难舍旧雨,何年重遇天涯。
青青校树,烈烈朝阳,宗邦桑梓重光,
海陆天空,到处开放,男儿志在四方。
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任凭农工兵商,
去去建树,前行后继,提携同上康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大正8年(1919年)
1937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