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
鳞木属是
鳞木科鳞木属植物,被广泛地报道于世界晚
古生代早石炭世
地层,其模式种奇异亚鳞木不但被视为欧美植物区
泥盆纪末与
石炭纪初之交的标志性种,而且在中国也广泛出现于晚泥盆世。
拟鳞木的叶茎宽2.2厘米。叶座椭圆形,宽3毫米,稀疏呈假轮状排列。二歧分枝,枝上似节状突起。叶线形,长3-4厘米宽0.1-0.15厘米上有中肋。叶基有一突起茎上有节。
拟鳞木化石在中国的早石炭世植物群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在中国早石炭世晚期出现了少数华夏植物群的先驱分子和地方性分子,但拟鳞木植物群分子仍是主体。拟鳞木植物群主要繁盛于早石炭世杜内期和维宪期。早石炭世晚期是全球拟鳞木植物群趋于绝灭的阶段,华夏植物群的一些先驱分子和地方性分子开始衍生,到了晚石炭世早期纳缪尔B-C期则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华夏植物群,即早期华夏植物群,完成了从拟鳞木植物群向华夏植物群的过渡。在早石炭世晚期,由于气候逐渐开始分异和植物自身演化的结果,导致后期植物群即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的先驱分子出现。
中国南方晚石炭世几乎完全为海相沉积,没有确切的陆相植物化石的报道,而植物群主要分布于北方。由于气候分异、构造运动、洋流作用的变化趋于明显,导致了拟鳞木植物群的绝灭和华夏植物群的形成。华夏植物群是在早石炭世全球一致性的拟鳞木植物群的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在晚石炭世早期(纳缪尔B-C期)则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植物群——华夏植物群等在华北板块纳缪尔B-C期
地层中的发现,因此,可将华北板块视为华夏植物群起源的发源地。从晚石炭世早期开始,这些华夏植物群的先驱分子和地方性分子由于演化、扩散、迁移以及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
海平面升降的变化,导致华夏植物群地理分布面积不断扩大,构成了以东亚地区为主体的植物地理分区,即华夏植物区。
拟鳞木的化石在中国多个地区有发现,包括新疆富蕴齐哈拉的蕴都喀拉组、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洪古勒楞、朱鲁木特组,以及云南禄劝的中泥盆统。这些地区的
地层均属于中泥盆世,显示了拟鳞木在中国广泛分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