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进义(1679年-1762年),
清朝军事将领,字子恒,陕西宁朔人。他出身于军事世家,家族中多人担任过高官。吴进义少年入伍,随
孙思克将军征讨噶尔丹,后历任江南提标右营守备、游击,提标中营参将,台州协副将,杭州协副将等职。
雍正八年(1730年),他升任浙江黄岩镇总兵,
乾隆二年(1737年)改任江南寿春镇总兵,赏戴花。乾隆六年(1741年),他被升为江南提督,乾隆十一年(1746年)改任
浙江省提督,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任
福建省陆路提督,乾隆十六年(1751年)复任浙江提督。乾隆十八年(1753年),他以提督衔署直隶宣化镇总兵,不久改任直隶古北口提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他被加封太子少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去世,享年84岁,被追封
太子太保,谥号壮。
吴进义祖父吴健,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举人,官至侍御;父亲吴开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进士,官至云南元江副将。
吴进义年少时入伍参军。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北方蒙古族
准噶尔汗国部首领噶尔丹再次举兵内犯,
康熙帝命令
郎坦为昭武将军,以振威将军、甘肃提督
孙思克为参赞军事,调集各路征讨大军到宁夏,准备出塞讨伐。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吴进义,便在这次大战之前报名参加孙思克部受训。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进义跟随孙思克军队征讨噶尔丹战斗中建立战功,被指定担任代理守备之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坐镇宁夏指挥。吴进义再次随孙思克军出征,经过一年的战斗,噶尔丹军主力被歼灭尽,噶尔丹战败而死,边患平息。吴进义因作战勇敢,多次立功,班师后调往江南担任千总。后来多次升迁至江南寿春镇总兵、江南提督。吴进义在任期间,大力整顿
太湖地区水上治安,受到朝廷的嘉奖。不久调任
浙江省提督,再调任
福建省提督,复任浙江提督。
雍正四年(1726年),吴进义委托明因寺僧世月重建五洞桥,其地辽阔萧爽,待月甚佳。
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担任浙江总兵时,发生辖区江西卫千总卢鲁生,冒都察院左副
都御史、工部尚书
孙嘉淦名义,伪撰奏稿,假造朱批,指斥
爱新觉罗·弘历有“五不可解,十大过”的特大案件。吴进义受到牵连,被浙江巡抚上报定为“重辟”罪人。而乾隆帝批示为“其老,命罪”,暂时不杀。三年后案情查清,真相大白,受怨枉的吴进义被释放、平反。乾隆帝感到老将吴进义“无辜废斥”,心怀怜悯,便召他进京,当面夸奖一番,重任他“以提督衔署直隶宣化镇总兵”,不久改任古北口提督。吴进义没有因怨案的打击而受到影响,仍然忠于职守,整兵修武,日夜操劳,不顾自己年逾七旬高龄,坚持“训练抚绥,兵民咸感颂焉”。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朝廷加封吴进义太子少保官衔,以表彰他镇守要塞的功绩。
爱新觉罗·弘历二十六年(1761年),为了庆贺皇太后万寿大典,
爱新觉罗·弘历决定专对老臣进行奖赏,时八十三岁的吴进义获得当朝“钦赐列九老”的尊荣,并画像陈列到香山馆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吴进义在古化口提督任所无疾而终,享年八十四岁,追赠
太子太保,谥号壮悫。乾隆帝为了表示对这位老将军的格外尊重,亲手给他写了碑文。同时,清廷还两次颁谕诏告祭文。此后,还命在吴进义的家乡宁夏府城光化门大街(今
银川市利民街)给他赐建牌坊,
爱新觉罗·弘历特为牌坊亲笔御书“铄专,节镇
爱新觉罗·耆英”八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