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海大桥
位于海门市和上海市崇明县之间的长江大桥
崇海大桥是沪崇苏越江通道的重要组成,建于海门区上海市崇明区之间,是苏中地区连接上海提供的一条最接近、最便捷的通道。
建设进程
1988年10月13日,海门县人民政府与崇明县人民政府联合向国务院上报《关于要求建设崇海长江公路大桥的请示》,自此,崇海两地把筹建崇海大桥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2年6月23日,海门县政府和崇明县政府领导人在海门就崇海公路大桥筹建工作进行意向性研究,商定各自组建崇海大桥筹建工作领导组,抽调人员进行工程前期调研工作。
1993年以后,每届党委、政府都把崇海大桥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大桥梦”成了百万海门区人的共同梦。在紧锣密鼓声中,终因上海越江大通道工程方案迟迟定不下来,对建设大桥方案观点不一,大桥筹建前期准备工作于1993年11月起暂缓。
2001年3月,获悉上海市将在“十五期间兴建沪崇苏通道情况后,海门即组织人员编写《关于沪崇苏高速通道长江北支桥位选址的建议意见》及附件,向省交通厅等部门作了汇报。这年的4月30日,由时任海门市市长汤仲飞兼任组长的“海门市崇海大桥筹建领导小组”建立,市委副书记高顺昌、副市长陈水平任副组长。筹建组成立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6年5月8日,海门市政府成立了大桥建设指挥部,将大桥列为海门一号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大桥建设的领导,充实了技术力量,全力加速筹建进程。
规划
经过海门市和崇明区的沟通和呼吁,崇海大桥已列入上海市总体规划和江苏省沿江开发规划。
2003年8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泰州市召开扬州沿江地区开发工作会议,将海门市的崇海大桥建设列入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中提出“在加快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沪崇苏崇启、崇海通道的前期工作,与沪崇通道同时建成”。
经2006年1月20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崇海大桥已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上海市崇明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公路网络规划中明确崇明将建设沪崇苏高速公路,同时设置三处对外连接的出入口,分别是崇明岛南部往长兴岛通往浦东新区上海长江隧桥,崇明岛北部通往启东市崇启大桥和通往海门区的崇海大桥。
评审
2001年以来,江苏省发改委、交通厅、交通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海市市政管理局等单位领导、专家专程来崇明和海门考察指导40多次。先后召开了评审会、座谈会、协调会等会议60多次,参加的各级领导和专家近700人次,其中院士有李国豪项海帆范立础施雅风陈吉余5人,教授及高工160多人。
2001年11月10日,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在海门召开崇海长江公路大桥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评审会。会议初步确定建桥规模。
在完成预可报告编制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考察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扬中二桥的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专题报告及操作程序,并与同济大学、长航局、长江委等单位协商,确定了工可阶段的测绘学、工程水文、环保、工程地质、航行、气象、交通工程等7个方面19个专题报告。
作用
崇海大桥以其得天独厚的地域和区位优势为苏中地区连接上海市提供一条最接近、最便捷的通道。崇海大桥位于海门青龙港以西约600m、崇明牛棚港东约1700m处,大桥北接通启高速、扬启高速与苏中、苏北相连,南连沪崇苏南通道直接到达浦东新区和大小洋山港。
它具有江面距离最短、建造条件最好、建设规模最小、建设投资最省、投资见效最快、交通流向最合理的特点。
它不仅沟通海门区崇明区两地之间的陆路联系,加强两地之间的经贸往来,更是将海门、南通市等邻近地区直接置于上海辐射圈内而获得快速发展,对苏中苏北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和深入交流融合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崇海大桥连接的不仅是地理概念上的两个地区,而是一条从北至南的“工、农、商”产业分工带,海门及苏中腹地的工业、崇明的农业(生态业)、上海市发达的第三产业相互补充,互为市场,既能获得地区分工的利益,又能加强彼此之间的市场联系,可谓一桥“多赢”。
目录
概述
建设进程
规划
评审
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