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孔总目,又称形总目或Batomorpha,是鲨鱼的
近亲蟳,为适应海底生活,其鱼类身体扁平形、
菱形或圆盘形,魟的尾部有电器官。下孔总目的鱼类体平扁,具近菱形或亚圆形的体盘,
胸鳍前缘与头侧相连,鳃孔5对,位于腹面,无臀鳍,背鳍无棘,起点不前于腹鳍。全球约有4目20科54属约430种,中国现记有4目17科30属68种。
下孔总目中
锯鳐科分布于
热带、
亚热带各近岸海区和各大河口,有些进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于淡水中并进行繁殖;鳐形目广泛分布于热带和
温带各近岸海区;
鲼目多数分布于
太平洋、
大西洋及热带海域;
电鳐目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近海。
下孔总目的鱼类身体扁平形、
菱形或圆盘形。
胸鳍极度扩张,沿体侧直达头部,并与头部和躯干郁相互愈合,使鱼体构成菱形或圆盘形。眼和喷水孔在背面,躯干和尾退化成细鞭状。是一类营海底栖生活的
软骨鱼纲,游泳能力不强,主要靠胸鳍。眶前
软骨连于嗅囊,舌颌软骨无鳃条软骨;肩带的左半部与右半部在背面相连,或连于
脊柱。
鳐总目身体周围长着一圈扇子一样的胸鳍,
尾鳍退化,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靠胸鳍波浪般的运动向前进。鳐鱼平时隐藏在沙里,二枚贝、螃蟹和虾等接近,则突然进攻。它们的牙齿像石臼,能磨碎任何东西,背部长着一根剧毒的红色刺,人被刺到会死亡。鳃孔在头部下面,但大喷水孔则在上面。供呼吸的水经喷水孔吸入,因口部常埋在沙内,以免鳃被阻塞。它们的牙齿适应于压碎捕获物——
软体动物门,
甲壳亚门和偶然来的小鱼。这个类群中有两类特别有趣——魟和
电鳐。在魟类,尾鳍和背鳍都已消失,尾细小如鞭状。
尾有一个或多个锯齿状的刺,这些刺能造成最危险的伤害,伤害可缓慢地恢复但留下并发症。电鳐具有光滑裸露的皮肤,某些背部肌肉改变为有力的发电器官,这种器官可对猎物给予严重冲击,使之晕过去。魟的尾部也有电器官。
下孔总目的
锯鳐科目中
尖齿锯鳐为
东海和
南海次要经济鱼类、在中国产量不大。鳐形目中
孔鳐、
斑鳐和
何氏瓮鳐,肉薄而味差,但因其产量多,也列入经济鱼类之内,鲜销或制成咸干品。
仅1科1属约6种。吻平扁狭长,剑状突出,边缘具坚硬吻齿。无鼻口沟。鳃孔5个,腹位,位于
胸鳍基底内侧。背鳍2个,无硬棘;胸鳍前缘伸达头侧后部;
尾鳍粗大发达;奇鳍与偶鳍的辐状
软骨后端具很多角质鳍条。中国产2种,
尖齿锯鳐Pristis cuspidtus鱼体最长达9米,常用吻锯击毙或刺伤追食对象;另有小齿锯鳐Pristis microdon。
包括2
亚目,共8科约49属315种。中国产6科8属28种。吻圆钝或突出,侧缘无吻齿。
犁头鳐科亚目Rhinobatoidei有4科9属48种。吻三角形 ,突出或钝圆,边缘无吻齿。
胸鳍扩大前伸形成中大或宽大体盘,鼻孔距口远呈原始型。背鳍2个,无硬棘;尾柄粗大,
尾鳍发达。
鳐亚目Rajoidei有3科,中国产2科。体盘宽大,近亚圆形或近斜方形。胸鳍前延,背鳍一般2个,位于近尾端;腹鳍前部分化为足趾状构造,具有掘沙土的功能。尾侧常具1对长纺锤形发电器官。
包括4
亚目9科21属150多种。中国产约30种。体平扁,体盘宽大、圆形、斜方形或
菱形。吻或短或长,无吻
软骨。鼻孔距口很近,一般具鼻口沟,或恰位于口前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隅。
胸鳍前延,伸达吻端,或前部分化为吻鳍或头鳍;背鳍1个或无;尾一般细长成鞭状,
尾鳍上、下叶退化或尾稍粗短;腹鳍前部不分化成足趾状构造。
有3科10属约38种。腮裂和口均腹位,5腮裂,体平扁卵圆形,吻不突出,臀鳍消失,尾鳍很小,胸鳍宽大,胸鳍前缘和体侧相连接。胸鳍和头之间每侧有一个大的发电器官,由鳃节
肌细胞分化集迭而成,能发电,以电击敌人或猎物。产西
大西洋的2种
电鳐发电器官占体重1/6,发电的电位低者8~17伏,高者达220伏,足够麻痹一个成人。
卵胎生。半埋在泥沙中等待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