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重庆邮电大学2001年院系调整后由原计算机系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的数学部分合并而成的,2007年又将数学部分划归数理学院。原计算机系成立于1989年,是学校为适应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产业部各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原电信工程系计算机教研室和校计算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该院是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是重庆计算机学会、重庆计算机用户协会的副理事长单位。
学院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
网络工程、
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收
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两个领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收计算机技术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还挂靠
西南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招收
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专业博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级学科)201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14年有在校本科学生2100余人,在校硕士(含工程硕士)研究生600余人。
学院下设八个教学机构:计算机软件教学研究部、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教学研究部、信息安全教学研究部、
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研究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研究部、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中心,两个中心按专业下设6个实验室(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一个办公室:计算机学院办公室(包括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现有计算智能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信息产业部、重庆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学院建设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研发平台、智能信息处理研发平台、
空间信息与数据库研发平台、图形图像与
多媒体研发平台、信息安全研发平台、
软件工程研发平台,平台下还重点设置了网络与计算研究中心、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计算智能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空间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图像图像与多媒体实验室、信息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学院建设
截至201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科技部攀登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项项目等近3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10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3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00多篇,获得专利近20多项,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获2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我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由信息产业部和重庆市批准的省部级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和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是重庆市批准的省部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实验室是由信息产业部和重庆市批准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截至2014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加强了对外合作交流关系,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经常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开展合作研究工作,担任兼职(客座)教授并指导研究生。学院还成功组织了RSFDGrC2003(第九届国际粗糙集、模糊集、
数据挖掘与粒计算学术会议)、ASGIS2004/ASGIS2007/ASGIS2010(第二/五/八届
亚洲地理信息系统学术会议)、CRSSC2001/CRSSC2003/CRSSC2010(第一/三/十届中国粗糙集与软计算学术研讨会)、RSKT2006(第一届粗糙集与
知识技术国际会议)、IFKT2008(国际知识技术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与
联合国大学IIST(联合国大学国际
软件技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
计算机科学课程国际短期培训。2010年8月,学院还成功邀请到了
图灵奖获得者、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John E.Hopcroft(霍普克洛夫特)教授访问我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注重科研与教学并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院建设了包含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数据库原理》,
重庆市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VC++与面向对象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在内的各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软件教学部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重庆市级教学团队,学院还获得重庆市属创新团队称号。截至2014年,学院承担10余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有一大批学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表彰奖励(如“挑战杯”全国奖等)。学院被授权
重庆市首批
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等。
师资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在册教职工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26人,副教授33人,博士35人。我院还有全国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全国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等知名专家,以及兼职教授、特聘教授、访问学者等。
(2012年3月数据)
学院教授
共33人
王国、吴渝、谢显中、夏英、甘玲、龙昭华、李伟生、钱鹰、樊兴华、袁正午、陈龙、邓亚平、唐红、赵军、
刘宴兵、安世全、汪林林、葛君伟、周属衡、李小文、刘辉、刘 群、王进、秦红星、尚凤军、杜江、邹永贵、蒋溢、程克非、瞿 中、熊安萍、胡 峰、于洪、丰江帆。
截至2014-02-21
学院副教授
共33人
聂永萍、蒋贵全、王英、杨勇、方义秋、黄梅根、
黎贵友、刘伯红、曾宪华、刘明皓、杨富平、苏畅、刘洪涛、曾立梅、王练、何利、马彬、黄颖、罗小波、陈乔松、胡军、张璞、纪良浩、肖敏、周应华、高川、雷建军、宋秀丽、周由胜、雷大江、肖斌、吴思远、李鸿健。
截至2014-02-21
学院博士
共35人
陈龙、陈乔松、程克非、丰江帆、胡峰、
胡军、黄颖、雷大江、雷建军、李鸿健、李伟生、刘洪涛、刘明皓、刘群、罗文俊、罗小波、秦红星、尚凤军、苏畅、王国胤、王进、夏英、肖斌、肖敏、杨富平、杨勇、于洪、袁援、袁正午、曾宪华、周由胜、赖均、米建勋、张旭、邓欣。
截至2014-02-21
在岗人员
一、学科负责人(7人)
计算机系统结构:唐红
二、学术带头人(17人)
信息安全:邓亚平、陈龙
计算机应用技术:王卫星、刘洪涛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袁正午、丰江帆、杨富平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苏畅
地理信息系统:葛君伟(软件学院)
地图学:王佐成(软件学院)
三、责任教师(21人)
聂永萍、程克非、刘明皓、胡 峰、王晓蓉、瞿 中、薛丽霞
杨 勇、熊安萍、王 英、黄 颖、陈昌志、胡 军、纪良浩
张 璞、汪 建、董振兴、王 练、魏秉铎、何 利、马 彬
(更多师资力量请点击扩展阅读)
专业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在思想道德、业务、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需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者。网络工程是实施“三网融合”、“宽带中国”的基础,通过学习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维护、
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网络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应用开发能力。
人才培养特色:(1)兼顾
计算机和通信学科背景,突出网络技术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2)形成了以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集成与测试、网络软件开发、物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主的专业特色。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
网络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的基本训练,达到以下基本的培养要求: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运营和维护、网络技术研究、网络应用程序开发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
数字电路和逻辑设计、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
网络工程专业主要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分析、网络规划原理、网络计算、通信网概论、网络安全工程、网络互联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和工程项目管理等。
五、就业去向
在通信与网络公司、规划设计院、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网络规划设计、
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工程建设、网络管理维护等工作。
计算机大类专业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应用型
信息安全人才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计算机大类专业学制四年,前两年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两年为专业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按大类培养,采用同一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学习阶段,根据学生所选专业,分别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进行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特长。
本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通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训练。在此基础上,通过选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
信息安全等专业的选修课,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要求。再通过人文类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
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
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计算机网络等。
信息安全专业主要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应用密码学等。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本专业培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遥感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空间数据组织与处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计算机通信、软件开发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通信网规划与管理、区域规划、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
公用事业建设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地理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培养“智慧地球”的建设者。通过学习地理、
计算机、通信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使学生具备地图和
遥感数据处理、移动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等能力。结合前沿课题,在应急减灾、城市管理、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国防、位置服务、交通导航等领域参与实践和创新。
特色:(1)与地理、计算机、通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2)以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基于网络的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开发、面向个人的移动定位服务系统开发为专业特色。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本专业学制四年,除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通过计算机类、通信类、人文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本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空间数据技术和软件开发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为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在注重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安排了系列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
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 掌握
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 熟悉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
城市规划管理、
测绘工程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 具有分析、设计和开发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能力;
6. 具有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
计算机网和电信网等领域的能力,具有从事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研究和开发工作的能力;
7. 了解
GIS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8.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三、修业三、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要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
主要专业课和
专业基础课:综合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
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
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空间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
五、就业去向
在通信、国土、交通、能源、环境、房地产、
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软件开发、服务管理、决策支持等工作。
计算机大类强化班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思想道德、业务、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扎实基础、宽广知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思想品德优、社会公德强,具有健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身心健康的计算机人才。能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基本掌握通信网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较全面地了解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开发,以及计算机
网络工程设计、运营管理和维护。
根据社会对应用型
计算机人才的需要和我校
信息技术的优势,设置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等的特色方向。
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中实现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潜在能力与就业能力,实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计算机大类强化班学制四年,前两年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两年为专业学习阶段。
学生主要学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训练。在此基础上,通过选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要求。再通过人文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为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中在注重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安排了系列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学英语,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大学物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
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库原理、
五、双语课程
数据库原理(英教)
六、培养管理模式
1、强化班前两年必修课小班教学。
2、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强化班独立建班(30人一个班),配备一名辅导员,1名班导师,6个指导教师。
3、强化班学生前二学年(1-4学期)按本方案培养,学生按照本培养方案修满规定学分后,后二学年(5-8学期)执行所选定专业的培养计划。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本专业办学的目标和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求,具备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
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理论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各类智能科学技术、电子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分析、研究和应用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智能系统工程师和分析师。掌握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软件开发、智能系统集成和辅助决策支持能力。
特色:(1)与通信、自动控制、
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交叉融合;(2)以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系统开发为专业特色方向。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和计算机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基本的培养要求:
2、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等单位从事智能系统研究与设计、智能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和智能科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4、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
5、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了解本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科学导论,
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脑与认知科学,机器智能,智能机器人等。
五、就业去向
在政府、通信、互联网、数据中心、软件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据管理与分析、决策支持、智能系统研发等工作。
六、双语课程
智能科学新技术、计算机新技术
信息安全专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守护者。学习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掌握系统漏洞检测、
网络信息过滤、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计算机取证等安全技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具备网络维护和系统监管能力。
二、主要课程
在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设置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应用密码学、信息对抗技术、
计算机病毒防治、数字信息隐藏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等方向和拓展课程。
三、专业优势和特色
(1)是
重庆市特色专业,列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以网络安全为特色方向,培养社会急需的网络监管员、信息安全技术员和信息安全官。
四、就业去向
在公共安全、司法等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服务商、软件公司、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
信息安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管理维护和系统安全防护等工作。
科研工作
科研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介绍
批准单位信息产业部(2000.1)/
重庆市(2000.12)
学术梯队负责人:
王国胤梯队: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21人,客座教授4人,副教授29人,博士23人。
研究方向
1)智能信息处理
2)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3)网络与信息安全
6)中文信息处理
学科特色:主要致力于综合智能系统、网络流量测量、网络资源动态调度、服务质量(QoS)、
信息安全、
生物信息学处理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面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展多媒体无线
传输技术和多媒体终端协议栈软件的研发等,在粗糙集理论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知名地位。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前期
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攀登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主办了两次国内会议(CRSSC2001和CRSSC2003)和两次国际学术会议(RSFDGrC2003和IFKT2008)。拥有信产部和
重庆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平台建设和开放性建设。获得国家财政部资助,拥有中央和地方共建的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测评技术、安全审计技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等。
学术成果:,出版教材、专著等20多部;发表论文390多篇,其中SCI、EI等收录100余篇;近三年已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可支配经费3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9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一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重庆市技术发明
一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
三等奖2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或三等奖多次,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获“重庆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群体称号”。联合培养博士生20多人、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生已授位300多人,在校硕士生250余人。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重点学科介绍
批准单位重庆市(2004.7)
学术梯队负责人:
吴渝梯队: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5人,客座教授1人,副教授9人,博士5人。
研究方向
1)数据库理论和应用
4)空间信息系统
学科特色:1)计算机软件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主要从事软件构件和体系结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的研究及开发。另外,在韩国政府的资助下,还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定位服务器技术的研究。
2)研究生和本科教育注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应用的高层次软件人才。
3)与国际、国内的公司、企业以及政府在软件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广泛合作。如与
印度Global Vision等公司联合进行本科教育和培训;与
重庆市信息产业局联合研究重庆市示范软件学院建设,探索培养高级软件人才的教育体系和模式;中韩互派学者和学位培养,中韩合作开发GIS软件产品。
学术成果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60多篇;近三年已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可支配经费700多万元;获重庆市自然科学
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
三等奖1项;主办国际会议(ASGIS2004、ASGIS2007)两次。
计算机系统结构重点学科介绍
学术梯队负责人:唐红梯队: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15人,客座教授1人,副教授16人,博士11人。
研究方向
1)计算机网络
2)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学科特色
重点围绕计算机网络、网络并行计算和资源管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三个方向开展研究。积极组织力量,策划项目,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助计划,同时还依靠学校的科研基金,自定研究课题开展重点方向的预研,为进一步争取项目奠定基础。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标准化项目1项,及多项省部级项目及横向项目,科研经费504万元。获得
重庆市科技进步
二等奖和
三等奖各1项。累计发表论文164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45篇【56篇次】),专著1部、译著2部,教材4部,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已经申请并公开的发明专利5项。
本学科成功争取到国家“3G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和“移动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项目,成为重庆市高校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力量。同时,初步开展了网络
并行计算研究平台的建设。这几个重点科研平台为本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术交流
1.德国
埃朗根-纽伦堡大学Günther Greiner教授应邀来我校访问讲学
应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曹华处长和计算机学院
谢显中副院长的邀请,
德国纽伦堡大学Günther Greiner教授于10月23日来我校进行了“计算机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交流会,并针对留学德国攻读硕士学位等问题进行了现场介绍。Günther Greiner教授分别于1978年和和1980年获德国Tuebingen大学数学
学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Erlangen-Nuremberg大学任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和计算机图像研究组组长。自2000年起被评为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并调至工程学院任教。现任“三维图像分析与合成”博士项目负责人,计算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项目)国际留学生相关事务协调员,“基于模式的复杂场景与
传感器数据的分析和虚拟化”合作研究中心主席。
2.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李波教授应邀来我校访问讲学
应我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国胤院长的邀请,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李波教授2009年于10月12日下午来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李波教授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科技处处长,国家973计划项目“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专家,总装卫星有效载荷技术专业组成员,全国边海防视频监控建设专家库成员,全国多媒体技术
标准化技术分委员会委员,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工作委员会委员。
(更多学术交流请点击扩展阅读)
所获成果
代表性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Rough Set的自动知识获取技术及应用研究
基于Rough集理论的不确定性信息处理研究
2、国家863项目:
TD-SCDMA终端基带芯片软硬件及终端参考设计研发(2004AA123150,子课题)
3、科技部攀登计划:
粗集智能数据分析模型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面向不确定海量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数据挖掘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5、教育部“春晖计划”科研项目:
高速IP网络流量测量模型研究
6、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基于数据库挖掘核心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面向网络计算机系统的机群服务器实现技术(050311)
手机基带芯片和无线模块设计开发及产业化
8、国际合作项目:
瑞典SKB Image Analysis of Rock Fracture
韩国政府国际合作项目 在中国下一代移动通信网TD-SCDMA 环境下的对LBS测位服务器的开发2003-2585
入侵检测系统中数据包快速匹配算法的研究
网络与信息安全传输及网络入侵检测方法研究
10、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网络工程及信息化软件关键技术研究(7818)
11、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
网络示范工程及关键技术攻关
网络应用示范工程
12、重庆市科技项目:
IP网络和电信网统一管理信息模型的研究
重庆电信管理局“九七工程”应用软件开发
1802(网络安全测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GIS组件库的开发与应用
网络服务器系统的安全审计与维护系统
基于粗集的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代表性研究成果
实验室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70多项,累计资金2500余万元;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90余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
主要研究成果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Rough Set的自动知识获取技术及应用研究
基于Rough集理论的不确定性信息处理研究
2、国家863项目:
3、科技部攀登计划:
粗集智能数据分析模型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面向不确定海量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数据挖掘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5、教育部“春晖计划”科研项目:
高速IP网络流量测量模型研究
6、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基于数据库挖掘核心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入侵检测系统中数据包快速匹配算法的研究
8、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
网络示范工程及关键技术攻关
9、重庆市科技项目:
IP网络和电信网统一管理信息模型的研究
重庆电信管理局“九七工程”应用软件开发
1802(网络安全测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GIS组件库的开发与应用
10、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
网络服务器系统的安全审计与维护系统
发明专利:
计算机信息安全黑匣子
专著:
《Rough集理论与知识获取》
组织架构
下属部门
管理部门1个:
院办公室(内设党政办公/学籍管理/研究生管理/学生工作)。
教学研究机构8个:
计算机软件教学研究部
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教学研究部
信息安全教学研究部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部
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教学研究中心
专业实验中心
(专业实验中心内设5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
学术机构
2、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 主任单位
3、重庆市计算机用户协会 副理事长单位
实验室和研究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2个重点实验室,3个研究中心,13个研究所。
一、重点实验室
1. 信息产业部、重庆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级):
二、研究中心
1. 信息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 医学图像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3. 网络与计算研究中心
三、研究所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2. 中韩合作空间信息系统研究所
3. 人工智能研究所
4. 网络工程研究所
5. 网络与通信软件研究所
6. 个人通信研究所
7. 网络安全研究所
8. 计算机取证与调查研究所
9. 计算机图形图像研究所
10.影像与信息处理系统研究所
11.网络技术研究所
12.网络智能研究所
13.网络计算研究所
(2009年8月25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