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以生产或制造软件的企业统称,软件这个术语首次被使用是在1959年,而软件业从1949年就开始了。初期的发展,这个初期的发展几乎都是在美国完成。引用
麦肯锡的分类方法,到目前为止,软件已经经历了比较完整的5代。
简介
如今,谈软件就像喝一口水那么平常,那么请你告诉我,到底什么叫软件,什么叫软件产业?我知道这个问题很傻,不是一般的傻。哪一个记者不会写抢手的软件文章,哪一家企业不会做十倍速增长的软件业务,那一个官员不会谈放眼全球的软件战略。
但是,我还是要问大家,请你简单明了的告诉,到底什么叫软件?软件是什么时候的发明?有多少年的发展历史?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软件有多少种?软件业是怎么构成的?
现在是
中国软件企业最
豪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时候,提出3-5年内成为全国“第一大”的软件公司有不下十多家,包括那些刚刚起步,连影都还没有的公司。提出几年内达到“万人”规模的软件公司也是十个指头排不过来。大家的决心实在令人感动。
干脆,这些简单的问题我还是杀鸡用牛刀,直接问问这些软件“巨头”们。比如说,全球软件业到底有多大?过去几十年来,软件业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给我说全了全球最大的十个软件公司名字吗?当然,有几个名字肯定是知道的,比如
微软、
Oracle数据库、思爱普、CA,但是你再问一下,这几家公司又有多少年历史,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各自的创业艰辛和成功经验是什么?
美国、
印度、
以色列、
爱尔兰都是时刻挂在我们嘴上的,那么他们的发展用了多少年?都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我知道,这些都是
小儿科的常识,懂得这些当然不见得你就能办好
软件企业,就能成为一家前景无限的软件公司的老总。但是我们还是相信,在急剧变化的软件业中,一个连基本的软件产业历史和全球市场状况和背景都不了解的人,如何能够办好企业?
很失望,没有人能给我比较现成的答案,我只好自己努力去查照、去思考、去探究。以下答案我也是费了老鼻子劲,当然做得还很不能令人满意。当然我是情有可原,因为我本来就是软件业的门外汉。但是我很纳闷的是,那些吃多软饭(对不起,是软件饭,不要因为歧义而误解)的人,他们天天哭得是软件,喊的是软件,醒着是软件,梦里还是软件。难道他们也可以一直像我一样装糊涂吗?
行业
产品分类
软件业一直分类混乱,
互联网实验室结合软件的产品特性、技术特性、市场特性和历史发展特性,综合出上述表格。将整个软件产品划分为四大门类:
1. 硬件+嵌入式应用软件
2. 硬件+操作系统+通用型应用软件
3. 硬件+操作系统+基础件+通用型行业应用软件
4. 硬件+操作系统+基础件+业务基础件+复杂型行业应用软件
在四大门类基本上概括了软件业由初级阶段演变到高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历程。而且,必须指出的是,每一个高级阶段的出现,并不是简单地代替原来的低级阶段,而是各种阶段都同时并存,并且各自都在快速发展之中。因此,这张地图也代表着(包括不远的将来)软件业的全貌。
从第一到第四类应用,有着明显的变化规律:
软件集成度增加,应用复杂度增加;
增值空间增大,个性化增强;
开发沉淀成本增大,竞争壁垒增高;
信息化的有机化程度增高,应用产生的价值增高。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通用性降低,用户数量降低,竞争对手数量减少。
重要性
软件产业是
第四产业的核心,是信息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软件产业不仅能创造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其强大的渗透和辐射作用,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全面建设
小康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倍增器”。
发展
软件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但是,我们还是要把一些基础知识重复一下。分别是以下5个层次:
第一代
早期专业的服务公司,1949-1959 第一批独立于卖主的软件公司是为了客户开发定制解决方案的专业软件服务公司。在
美国,这个发展过程是由几个大软件项目推进的,这些项目先是由美国政府出面,后来是由几家美国大公司认购。这些巨型项目为第一批独立的美国软家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并使美国在软件业中成了早期的主角。举例:开发于1949年到1962年间的SAGE系统,是第一个极大的
计算机项目。在欧洲,几家软件承包商也在50年代和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但总体上,比美国发生的这种进展晚了几年。
第二代
早期软件产品公司,1959-1969 在第一批独立软件服务公司成立10年后,第一批软件产品出现了。他们被专门的开发出来重复的销售给一个以上的客户。一种新型的软件公司诞生了,这是一种要求不同管理技术的公司。第一个真正的软件产品诞生于1964年,是由ADR公司接受
RCA委托开发的一个可以在一个程序里形象的代表设备的逻辑
流程图的程序。
在这个时期,软件开发者设立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基础。它们包括了一个软件产品的基本概念:它的定价;它的维护;以及它的法律保护手段。更进一步,它们证实了软件项目和软件产品企业是两个不同的行业。
第三代
强大的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1969-1981 在第二代时期的后期岁月里,越来越多的独立软件公司破土而出,为所有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新产品--可以看出他们超越了硬件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最终,客户开始从硬件公司以外的卖主那儿寻找他们的软件来源并为其付钱。70年代早期的数据库市场是最活跃的,原因之一是独立数据库公司的出现。
数据库系统在技术上很复杂,而且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它。但从由
计算机生产商提供的系统被认为不够完善以来,独立的提供商侵入了这个市场,使其成为70年代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欧洲同样进入了这个市场。1969年在德国
法兰克福南边的一个中等城市达姆斯塔特的应用信息处理研究所的6位成员,创立了Software AG,至1972年它进入了
美国市场,而且此后不久,就在全世界销售它的主打产品。其他在这个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有Cincom系统公司(1968年)计算机联合(CA)公司(1976)和
sybase(1984)
在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从
大型计算机专有的操作系统平台转向诸如Unix(1973)、IBM OS/2和微软NT等新的平台。这个转变通常使这些公司从使用他们自己所有的软件中赢得了暴利。
第四代
客户大众市场软件,1981-1994 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软件:基于个人计算机的大众市场套装软件。同样这种市场的出现,影响了对于以前的的营销和销售方式。第一批"个人"
计算机,1975年诞生于
美国MITS的Altair 8800,同样还有苹果II性计算机于1977年上市,但是这两个平台都未能成为持久的个人计算机标准平台。直到,1981年IBM推出了IBM PC,一个新的软件时代才开始了。
这个时期的软件是真正独立的软件业的诞生的标志,同样也是收缩-覆盖的套装软件引入的开端。
微软是这个时代的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软件公司。这个时期成功其他的代表公司有一些就是
奥多比、
欧特克、
Corel、
财捷集团和Novell。
总之,人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软件业以激动人心的每年20%的增长率发展。
美国公司的年收入在1982年增长到100亿美元,在1985年则为250亿美元--比1979年的数字高10倍。
第五代
互联网增值服务 1994-2008 由于Internet的介入,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尽管软件公司的大部分还将进一步面临多个不同标准和平台共存的挑战,软件业也许将会受到新的
万维网商机机遇和
集中趋势的强烈影响。同时,要指出互联网不仅仅是软件业的奇迹,通信、媒体和最终消费电子业将同样深深的卷入其中,这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方面,并可能引致软件业和其他行业的集中。
根据数据显示:世界IT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1984年至2004年为12%,其中硬件从84年的占IT产业的67%的比例,1989年占IT产业的64%比例,1994年占有比例为55%,1999年占有比例为43%,逐年下降的一个趋势显示硬件的市场份额在减少中,硬件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而IT服务的1984年的占IT产业的比例仅有24%,而在94年、99年却增长为29%和39%,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呈一个上升趋势。软件业的市场份额从1984年的9%发展到1999年的22%,年复合增长率为17%,增长速度为最快。
根据IDC其他资料的统计,2001年全球软件市场规模达到了207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18%。中、美各国在全球软件总额所占的比例 单位亿美金
中、美各国在全球软件总额所占的比例 单位亿美金
1999年
53.2
2200
84.
67.5
所占份额%
1.0
42.0
1.6
1.3
2000年
71.7
2400
89.
88.5
所占份额%
1.2
40.2
1.5
1.48
图表1-3 中美等国家的软件份
根据《软件杂志》最新数据,2002年全球软件与服务收入前15强最新排名如下:IBM(478.95亿美元),MS(246.66),EDS(215.43亿美元),
埃森哲(133.48亿美元),
Oracle数据库(108.597亿美元),CSC(105.24亿美元),
康柏电脑(77.467亿美元),PwCC(74.81亿美元),CapGEY(74.54亿美元),
日本电报电话公司(64.60亿美元),思爱普(64.54亿美元),Unisys(60.18亿美元),
日本电气(58.92亿美元),CA(41.90亿美元),Sun(40.15亿美元)。
产品价值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软件业会是如此分层演变的,每一类别和层次出现的理由和价值是什么?在上述图表中,我们大概划分了7种产品类别,他们存在的价值分别是:
功能介绍
操作系统
为了与越来越多样化的硬件实现“对话”。
基础件
为了与越来越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对话”。
业务基础件
为了与越来越多样化的基础件“对话”。
嵌入式软件
直接与硬件“对话”。
通用型软件
体现经济高效,可以与操作系统直接“对话”。
通用行业软件
体现经济高效,而首先与基础件直接“对话”。
复杂行业软件
体现经济高效,而首先与业务基础件直接“对话”。
在七大类软件中,每一类的机遇和命运都截然不同。比如以WPS、杀毒软件等组成的通用型应用软件,是目前市场上最热闹的部分,但也是最穷途末路的部分。杀毒软件大战就是典型的例子。杀毒软件的命运就是
通用软件的命运。“
盗版”问题主要是工业时代的模式,版权产品形式与内容统一,才可以完美运作。网络时代,版权产品形式与内容分离,制度成本很高,技术进步不可阻挡,因此才会有这么多冲突。通用软件的未来必然会两极分化:一极走向服务,一极走向
共享软件。前者依然可以商业规模化,后者越来越成为个体企业化。
微软很明白这个趋势,所以拼命在转型,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不过,再快,也会有4-5年时间可以
喘证。
美国的通用软件市场应该能够保持得长久一些,因为其法律体系严密,生活水平高,观念意识成熟,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不可能再建立如此严密的法律体系,即使建立也不可能付出如此高昂却收益非常有限的制度成本和执行成本,有这钱应该做更多更有价值更有回报的事情。我们最多能够做到打击
盗版工厂和销售商。因此,顺应技术潮流,下载和拷贝成为十分自然的消费方式。因此,发展中国家,
通用软件传统模式会首先走到尽头。谁让你生在这块土地,长在这块土地,还一门心思要在这块土地上挣钱?当然,
美国也不可能太持久。
当然,软件业新兴的机会也很多。我们首先来看看纵向四大门类中,以正在形成的最复杂的第四类为例,它主要是针对大型公司和机构部属大规模复杂应用而形成的:
1.操作系统:在这样的复杂应用中,涉及的硬件包括大型机、小型机、服务器、PC、
笔记本电脑、
掌上电脑甚至包括众多嵌入式芯片,每一类硬件都可能有不同时期、不同品牌、不同供应商的产品,要让这些硬件运作必然需要不同的操作系统。
2.基础件:让应用软件直接与众多操作系统直接“对话”显然是不现实的,基础件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
Windows、
Linux、
unix以及其他各种传统系统友好统一的对话,大大降低应用开发的效率、成本和时间。
3.业务基础件:这一般的行业应用中,在基础件之上开发或部属应用,已经是足够。但是在更复杂、更庞大的应用中,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基础件领域也来自不同的厂商、基于的平台,而且都是业界的超级巨头,互不相让,互不兼容。客户为了与多样化的基础件“对话”,业务基础件也应运而生。
4.复杂型行业应用软件:体现经济高效,而首先与业务基础件直接“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也可以不用业务基础件,而直接在基础件,甚至直接在操作系统上开放复杂应用软件,这也是许多企业和机构正在做的事情。但是,这种思路将大大提升开放成本、延长开发时间。而有了业务基础件,不但可以大大
降低成本,也大大增加了河未来基础件、操作系统和硬件设备部属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据国内开发业务基础件的Justep公司以实际案例剖析后发现,使用业务基础件后,客户的开发成本和开发时间可以缩减70%左右,经济效益极其明显。
要辨析和判断软件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理解产业“融合”是关键。其实,“数字融合”的概念已经盛行10多年。但是,只有以互联网为基础,一场真正的大规模融合才成为可能。在无法清晰判断未来图景时,业界的领袖们假设未来的互联网将是社会
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将是计算、通信、娱乐、新媒体和
电子商务等应用的共同平台。
基于这一预测,全球IT主要领导厂商纷纷从平台标准、身份认证、基础构架,甚至接入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统江山”的冲击,促成了基础件的诞生。而被冠以“业务”二字的基础件,则趁势补白,专注于大趋势之下的“
小宇宙”个体,为企业实现个性化管理铺建最后的一公里道路。如果说梦想“融合”是关于未来事物发展的第一推动,促成了基础件的诞生,那么,业务基础件就是挂在这个梦想上的金苹果,只有回过头的人才能看见。与其说业务基础件实现了“基础件”概念的落地,不如说,它跟“基础件”一起在实现“融合”的概念。
但是,目前国内软件业喧嚣直上,却又有多少企业真正
透视到产业根本性的变革?一个连产业基本格局和趋势都无法把握的
软件企业,其未来能够让人有信心吗?
软件收入
丰富多彩,更千姿百态,更变幻莫测。其中数据出入之大,甚至可以差异一个数量级,你都搞不清楚大家说的软件,究竟是不是地球上的同一种事物。一个人要研究清楚软件业的真实状况,就会如同钻入数字迷宫一样。
当然,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软件市场主要三分天下:软件服务(为一个客户编写软件,无
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编好软件,要卖给许多个客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自给软件(企业为自己应用或者为自己配套产品开放的软件)。一般而言,所谓的软件产业,主要包括前两部分,第三部分虽然雇佣程序员的数量不低于前两类的总和,但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产品不是用于买卖,或者不是用于直接买卖,因此一般不包括在产业范围之内。但是,在泡沫泛起的时候,如何计算就成为一门艺术。
计算软件收入起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软件产品×(兑水系数)
2. (软件产品+软件服务)×(兑水系数)
3. (软件产品+软件服务+自给软件)×(兑水系数)
4. (软件产品+软件服务+自给软件+硬件收入)×(兑水系数)
5. (软件产品+软件服务+自给软件+硬件收入+房地产收入等其他收入)×(兑水系数)
因此除去最活跃的变量:兑水系数和房地产收入等其他收入外,软件业的收入计算公式一共就有5种。知道了这些公式,你就明白了
华为的软件业为什么有50多亿(其实大部分是自给软件)?为什么一些系统集成公司都号称10多亿的软件产值(其实大部分是系统硬件收入)?更明白了,要实现软件业神奇般增长,其实难度一点不大。不就是数字如何操作的最基本问题,否则软件何以那么软。
前景
中国软件业
中国软件业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我们就明显地感受到令人振奋的发展步伐。看看两个数据:一个是《2002年中国软件产业前100家企业》的软件总收入,居然达到了465.65亿!而另一位记者在中国软件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为796亿元,出口总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这两串数据实在令人震惊,因为它们意味着,中国软件业的市场规模在一夜之间就跃升了好几倍!如此之神速,赶美超印指日可待!
根据
中国软件协会统计,2000年中国软件出口4亿美元,占中国软件产业总额的6%;2001年中国软件出口7.2亿美元,占中国软件产业总额的8%。而据
北京海关最新统计,1至10月份,北京市软件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主要出口
大日本帝国、
美国。出口产品以数据库、教育等应用软件为主,大部分是根据对方要求进行的加工贸易。北京在中国软件业占据了重要地位,超过三分之一的软件生产和超过三分之二的软件出口来自北京。
中国软件业究竟有多大?根据国内(CCID)统计结果,2000年
中国软件市场规模达到230亿元,2001年软件销售总额达285亿元,其中67%的份额被国外厂商所占据(我们可以断定,中国软件企业的利润比例肯定远远低于33%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总收入不到100亿。而IDC研究认为,2001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19.715美元,2002年28.1527亿美元。这样的话,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总收入只有几十亿(利润更是低得惊人)。我们稍微兑点水,按最高值100亿算。联想一年的PC销售就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就连计算机外设的市场规模是它的5倍。那么,这个100亿何以支撑起如此多的软件公司?何以支撑出全国上下如此众多的
软件园?何以支撑起诸多打着软件旗号的上市公司?
软件市场
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软件业泡沫崛起中,国外研究机构和国外媒体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名市场研究机构
高德纳咨询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断言:中国软件出口仅落后
灵鹫山4年时间,将从2001年的8.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20%,同期印度仅仅从62亿增加到275亿。按照年初IDC最乐观预计,IT市场将出现复苏,将增长5.5%,其中软件市场将达到11%的增长幅度,销售金额将高达2025亿美元,约为2001年增长幅度的2倍。在这样趋于成熟的软件产业中,居然能够出现年均620%的增长率,而且数据又居然出自一个以严谨理性著称的研究公司,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而根据
高德纳咨询公司早些时候的数据,中国的
软件企业的出口将从2000年的4亿美金提高到2005年30亿美金。当然,在一些其他的数据资料中,预测2005年,中国的软件出口将达到60亿美金。那么这些数据究竟应该相信谁,你需要的话,谁的都可以信,按需所取就是;你要不信,谁的都不可信。
而且,中国软件业为了神化自己,首先就要先神化
印度。印度是中国软件业神话得以成势最核心题材。其中原因无须我多说。但是,这个被国内无数媒体一而再、再而三所神化的、号称全球第二大软件帝国的地方,1999年软件出口是39亿美元,2000年是57亿美元,2001年到62亿美元。其62亿美元的出口额在全球低于排名11名的德国思爱普(64.54亿美元)的年收入,也低于
日本NTT(64.60亿美元)的年收入。谈何世界第二?相当于
微软收入的1/5,IBM软件收入的1/8。也就是说,所谓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作为一个软件公司,还不能进入全球
软件企业的10强之列。
这些数据之间都完全缺乏可比性,矛盾之大出入之多,其实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因为他们产地不同,使用目的不同。而且,世界都在快速变化之中,软件业的变化更应该日新月异。差异是自然的。我们应该习以为常。
发展障碍
1.来自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软件产品既不通过
关税和配额来保护,传递成本又十分低廉,使得软件产业彻底暴露在国际化竞争之中。国外品牌占据着高端的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ERP高端产品、行业应用软件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虽然国内企业在
财务管理软件、防杀毒软件、
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占据优势?但是国内软件的销售额太小,无法对国际巨头形成挑战。
2.软件
盗版现象严重。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损害了软件开发和研究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开发的软件无法在市场上实现价值,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资金,缺乏进一步技术创新和升级开发的资金支持。如不能有效改变这种情形?软件产业难以真正快速、健康地发展。
3.
软件企业的规模困境。国内上千人的软件企业屈指可数?而
灵鹫山规模较大的软件外包公司通常有上万人。规模小带来的问题:一是人员调配有困难;二是技能覆盖面也相对狭窄;三是不易获得较大的订单。
4.投融资渠道匮乏。许多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只能靠投入较少的短期项目来维持运作,无法进一步开发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大型软件项目。由于软件项目的可维持周期短,需要不断升级换代,企业后期发展中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较大。
5.人才瓶颈。虽然中国每年有大量的计算机类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企业较难直接获得符合要求的人才,在相应的
培训机构和体制完善之前,人才仍然是软件企业发展的瓶颈。
6.基础软件领域薄弱。由于中国的软件产业起步迟、投入小,中国软件企业在不容易形成垄断的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和服务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在已形成垄断的基础软件领域很难进入
相关政策
国家在2000年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了很多扶植国内软件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十五规划中,明确制定了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05年,软件与服务业收入实现2500亿,培育出20个以上年营业额超过10亿的软件企业和一批软件著名品牌。软件年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力争20亿美元带动相关产业链规模。但是,又说要在2-3年之间赶超
灵鹫山,那么要实现就不可能是区区10亿美元。
新18号文
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副司长
林哲莹在中国软件创新论坛暨投融资论坛上透露,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新18号文”正在酝酿当中,而商务部也正在做相应的规划,准备将软件出口和
服务外包的内容纳入到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当中。
据了解,2000年开始实施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即18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了国内软件企业较大幅度的税收优惠,将17%的增值税降为3%,但这一政策即将到期。
业内人士认为,底将有望出台一系列软件产业新政,而增值税退税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此外如“核高基”一类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也将有望获得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