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黑利
英格兰男作家
阿瑟·黑利(1920年4月5日--2004年11月24日),全名阿瑟·弗雷德里克·黑利,出生于英格兰贝德福德郡的卢顿,是乔治·惠灵顿·黑利和埃尔西·赖特·黑利的独生子。他是国际知名的英国-加拿大小说家,被誉为行业小说之王,以其情节驱动的故事和对各种行业背景的详细描写而闻名。他的作品包括畅销书《酒店》(1965年)、《机场》(1968年)、《车轮》(1971年)、《金融交易者》(1975年)和《超载》(1979年),在38种语言中销售了1.7亿册。他的小说常以金融业竞争、饭店经营等行业故事为背景,主人公多是经理人、医生等职业人士。其中《大饭店》成为旅馆管理专业学生的必读“教科书”。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Arthur Hailey 1920年4月5日出生于英格兰。14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在“二战”中他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在中东印度执行任务。1947年,对战后的工党政府感到不满的黑利移民到加拿大,成为双重公民,并在多伦多从事多种工作,包括房地产、销售、广告以及担任《巴士和卡车运输》杂志的编辑。在这些年里,他继续写作。
写作生涯
黑利的职业写作生涯始于1955年,他创作的剧本《危险飞行》被加拿大广播公司购买并播出,赢得了赞誉,并在国际上播出。这个故事后来被改编成小说和电影。随着《危险飞行》的成功,黑利成为电视作家的热门人选,并为多个节目撰写剧本。1959年,他将自己的电视剧《无致命药物》改编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最终诊断》。这本书获得了良好的评价,并成为美国文学协会的选书。
黑利的第二部小说《高处》(1962年)涉及国际政治,再次被美国文学协会选中,并成为加拿大的畅销书。他的商业突破是在1965年出版的《酒店》,讲述了新奥尔良豪华的圣格雷戈里酒店员工和居民的五天生活。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停留了48周,最高排名第3位,成为当年销量第八的小说。它为黑利未来的作品奠定了模板:普通人卷入非凡的情况,所描述的行业或行业被详细描述。
在《酒店》的成功之后,黑利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1968年,他凭借第四部小说《机场》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这是关于一个中西部国际机场在一个充满事件的夜晚的故事。这本小说在《纽约时报》上排名第一,成为当年销量最高的小说。1970年上映的电影改编成了该年度票房第二高的电影,并获得了十项奥斯卡提名,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电影的成功,以及1972年的《波塞冬历险记》的成功,导致了1970年代“灾难电影”的泛滥。
他常以金融业竞争、饭店经营这样的行业故事为背景,小说的主人公多是经理人、医生这样的职业人士。据统计,他的11部作品在40个国家被翻译成38种文字,总印数超过1.7亿本。其中的代表作被改编成影视剧后,风靡整个世界。1968年,根据他的小说《航空港》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后,开启了上世纪70年代灾难片的风潮。而根据他的《钱商》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由著名影星柯克·道格拉斯琼·科林斯主演,是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集之一。
出生于英格兰的黑利曾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生活过,1969年,他移居巴哈马的一个海岛,定居至今。近年来,他不再公开出版小说,但据透露,作为一种爱好,他仍时常写作。
在《机场》的财务成功之后,在他的税务律师的建议下,黑利作为避税者搬到了巴哈马,在新普罗维登斯岛的利福德凯定居。他原打算只呆两年,但他非常喜欢那里,一直留在那里度过了余生。1971年,他出版了《车轮》,讲述了汽车行业的故事;像《机场》一样,它成为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的第一名,也是当年销量最高的小说。黑利随后又出版了两部畅销书:《金融交易者》和《超载》。
1979年,在出版《超载》后,黑利宣布退休。然而,经过四重心脏搭桥手术后,他感到焕发了活力,并重新开始工作。他的小说《强力药物》于1984年出版,也是一部畅销书;它成为了当年销量第十三的小说。到1990年出版《晚间新闻》时,他的商业成功有所下降,以及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侦探》于1997年出版。黑利继续写作,但除了《利福德传承:利福德凯自1788年以来的简史》外,黑利现在只是业余写作。
个人生活
他的母亲埃尔西鼓励他学习打字和速记,这样他就可以成为一名文书,而不是一名工厂工人。
创作风格
阿瑟·黑利每写一部书,总要花费三年左右的时间,而其中第一年就是到各地旅行,与三教九流各类人物结交往来,大量收集资料,对书中涉及到的实业部门作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的研究是很费力的:他为《酒店》读了27本关于酒店行业的书,他在底特律的一家汽车工厂呆了几个月为《车轮》做准备,他在67岁时在秘鲁丛林与叛军游击队呆了一段时间为《晚间新闻》做准备。黑利没有明显的文学虚荣心;他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他一切都是附带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为什么总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为什么他对许多社会部门,即使是那些高度现代化的专业技术部门的描写,总是浅显易懂、引人入胜。
阿瑟·黑利写一部“行业小说”通常要花数年的时间,他的妻子说:“他沉思良久才写上几个字,每天虽只限定600字,却要花上6个小时。”而且,据说每次下笔前,他都会亲身深入各个行业,体会个中三味。为《航空港》一书黑利夫人曾协助他,用一个通宵观看了机场邮局分拣邮件装机经过,写了厚厚一叠调查报告,可黑利只采用了一句话。为了写《大饭店》黑利采访一个旅馆雇员,用几个小时听他大叹苦经,偶尔听到一句:“有一个惯窃,你可能有兴趣,他是这样窃取房间钥匙的。”于是小说中的米尔思就此诞生。
如今,《大饭店》已成了旅馆管理专业学生必读的“教科书”,而人们避开周一周五生产的轿车,因为《汽车城》中说流水线工人度周末心神不定而使质量无法保证。
他笔之所到,往往就是当时美国乃至世界万众瞩目的热点,举凡公民权利、种族纷争、交通拥挤、轿车普及、银行倒闭、能源危机、药品推销黑幕以及恐怖主义行动等,都成了他书中故事的背景。这种紧贴现实的写法,肯定使当时的美国人感同身受,而对于我们这些尚处封闭之境的中国人来说,则大开了眼界。实际上,阿瑟·黑利在欧美文坛是有着“社会问题小说家”的称号的。
他的大部分小说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情节紧凑,高潮迭起。书中故事一般都被设置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限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一开始就引入主要人物和场景,全无枝蔓,在交待人物和事件关系的同时,也点出了矛盾冲突。随后,人物与事件就交相错杂而进,矛盾迭生,波澜起伏,直至故事的最高潮。最典型的就是《航空港》:整个故事从傍晚六点半钟到翌晨一点半,前后不过七个小时,地点就在“美国中部的林肯国际航空港”,而机场人员之间的钩心斗角、暴风雪对机场运转的妨害、环保人士示威造成的混乱、骗保自杀者对航班的威胁,一个个事件纷至沓来,令人欲罢不能,非得一口气读完不可。
由于阿瑟·黑利作品中的场景大多设置为一个相对固定而又开放的场所,因而牵涉的人物可谓来自五湖四海,比如《最后诊断》里,有医护人员,有患者,有推销药械的商人,还有记者;《大饭店》中,有饭店员工,有住店的顾客,有临时来开会的人,有私人侦探,甚至还有小偷。——这些人物看似庞杂,互不关联,却又非常自然地凑在一起。
总体来说黑利作品的中译本不多,与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甚相符。但这可能是受历史条件所限,毕竟国人阅读到它们时,作者的巅峰期已过,并且“行业小说”风光不再。这注定了黑利的小说不会受到长久关注,1996年后,它们就鲜有出版了。
人物作品
编剧电影
参考资料
阿瑟·黑利 Arthur Hailey.豆瓣读书.2024-02-2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写作生涯
个人生活
创作风格
人物作品
编剧电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