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刘学智,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晋升为教授。现兼任陕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实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关学与实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人物履历
刘学智父亲早逝,他从十多岁起就开始为母亲分担难以承受的家庭生活重担,在极度艰难中度过了少年时代。1966年高中毕业,适逢文化大革命开始,没有机会进入大学读书。事隔十年,国家重新恢复高考,于1977年入陕西师范大学读书。因为出身“农门”,工龄却较其他“城里人”的同级同学要短三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从事着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人生转变
在他的少年成长过程中,有三位长辈对其发生过极大的影响,一位是他的伯父,他的善良、宽厚、纯朴、任劳任怨以及面对艰苦生活的毅力,对他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另两位是他的小学老师杨世华和中学老师邓,是他们使刘学智从小树立起了不断求学的志向和有了面对各种复杂境遇的勇气和毅力,并在人生的关键几步为我指明了方向。后来中国哲学的学习,冯契、丁祯彦、陈俊民赵吉惠赵馥洁施炎平、田文棠以及裴大洋等师长,都对他中国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发生过影响。一九八二年至八三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研究班进修期间,曾多次聆听过冯契和丁祯彦二位先生的讲演,以后先生还多次来信鼓励和教导他。最大的收获是使他懂得应该和怎样从思想的逻辑联系和深层结构上去把握中国哲学的发展。此后,陈俊民老师对关学的研究,赵吉惠老师对儒学和黄老之学的研究,赵馥洁老师对中国价值哲学的研究,田文棠老师对魏晋玄学和佛教的研究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有过深刻的启示。
主要教学成就
在《中国哲学史》教学过程中,注重观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不断地吸收新的资料和学术前沿的成果加以补充或修正。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参与性的,注意使学生在能力与境界、素质等方面同步得以提高。做到把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起来。多年来,在繁重的教学之余,挤出时间来搞科研,甚至不得不放弃大多数节假日。因中国哲学资料浩瀚,头绪复杂,儒、道、佛诸方面,相互交错,在研究中既不能“全线出击”,又不能对任何一方面有所忽略和遗漏。他选择对中国哲学影响最为深远的道家哲学为切入点和重点,向两侧(即儒、佛)推展开去,力求在“三教关系”方面形成有独特视角的主攻方向。在研究方法上,注意把握中国哲学的特点,尽量避免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套解中国哲学。他的经验有两点:一是随时发现和捕捉理论“困惑”,这常常是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二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样才能有所创新。十多年来,在国内十多种学术刊物如《哲学研究》、《光明日报》、《孔子研究》、《人文杂志》、《哲学与文化》(台)、《宗教哲学》(台)、《陕西师大学报》、《大公报》(香港)、《喀什师院学报》、《唐都学刊》等十多家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2篇,被《新华文摘》、《高校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原理》、《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哲学年鉴》等转载、转摘、摘引的文章粗略统计有27篇次,有些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如《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一文先后被十多家报刊转载、转摘,《文汇报》就先后摘要介绍过两次。《老子道论的逻辑矛盾辨析》、《张载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断想》等论文均有数家报刊转载或转摘。《心学义趣,关学学风——李二曲思想特征略析》一文引起海外学者的关注。被台湾辅仁大学聘为大型工具书《中国哲学大辞书》(多卷本)特邀撰稿人,为其撰写《南传佛教》、《空宗》等佛教方面条目二十余条,约12万字。出版有《中国哲学的历程》的专著,参撰《中国儒学史》、《中国儒学辞典》、《三秦文化》等。与张岂之先生合作主编的《中国学术思想编年》(本人撰写《历代小楷名作精选》)一书,已经脱稿,即将出版。
主要研究成就
在中国哲学研究中,他已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路向,即以道家思想、关学思想(儒)以及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为主攻方向,并提出了一些学术论点,如: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的观点,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没有改变儒学宗主地位的观点,关于老子哲学体系动摇于本体论与宇宙论之间的观点以及对老子道论内在矛盾的揭示,关于道家历史作用的二重分析,关于魏晋玄学历史阶段的划分以及对玄学思想特征的把握,关于中西融通是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主调的论点,关于李二曲的思想特征是“心学义趣,关学学风”的看法,关于张载与二程哲学并非“两军对垒”的论点,关于“三教合一”乃是合于“心性”的观点,关于明清实学基本特征的分析,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儒家“天人合一”等等,都不同程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或认同。他所撰写的《中国哲学的历程》一书出版后,《中国教育报》、《陕西师大学报》、《祁连学刊》、《西安晚报》等都相继发表了评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赵馥洁教授说此书“创见叠出”,李国士教授称此书“主线明晰而又内容充实,简明而又深刻,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该书及《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世纪之交:中国哲学方法论断想》等论文,均获陕西省教育委员会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先后两次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94年曾应邀赴台进行学术交流。主要进行的研究有两项,一是关学思想史与关学学风的研究,此分别为省教委和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二是有关儒、释、道三教关系的研究。在这些尚有争议的问题上研究正期待有突破性进展。
获得荣誉
全国社科规划办发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度成果验收情况总报告》。《总报告》“成果鉴定专家工作情况”部分指出,2006年共有 4200多人次的社科界专家学者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工作,其中169位鉴定专家被全国社科规划办列入“鉴定工作信誉良好专家榜”,林乐昌、刘学智2位教授荣列其中(陕西省共5人),陕西师范大学也成为全国受表扬的16个项目管理单位之一。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人生转变
主要教学成就
主要研究成就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