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兴乡
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下辖乡
合兴乡,曾隶属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县,地处营山、仪陇县、平昌三县交汇处,距离营山县城87公里。合兴乡总面积约为39.55平方千米,下辖10个行政村和93个合作社。1951年8月设立合兴乡,1958年改为合兴公社,1984年恢复为合兴乡。截至2018年末,合兴乡户籍人口为12623人。2019年10月29日,合兴乡被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归柏林乡管辖。在合兴乡撤销前,截至2018年末,合兴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个。
社会事业
2005年来,合兴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乡人民,努力实现“地偏山高须攻坚,兴水建路是硬件,种养并举调结构,万众一心谋发展”的发展思路。一是发动群众,改、扩、新建山平塘36处,石河堰8处,蓄水池164口,人工井428口,石埂屯水田3100亩,通过实施“兴水稳农”战略,不但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而且解决了人畜用水和生产用水的困难。二是强化基础硬件建设。短短两年时间里,已修通两条出境公路共15公里,村社公路7公里,解决了买进卖出难的问题。投资20万元的场镇引水工程,集资10万元修建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程控电话、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都相继竣工投入使用,为合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大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促进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私营促发展,发挥优势创收入的基本思路,积极组织民工有序向外流动,截止2008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2438人,创收530万元以上;兴办酒厂、砖厂、纸厂11个,从事服务加工、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达236人。四是抓好以生猪为重点的骨干产业,全乡年出栏生猪1.42万头,人平1.03头,人均收入400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合兴乡完全小学校,1999年迁入新校区,与合兴乡中学比邻,有效综合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总体教学水平在营山县处于前列。
2、合兴乡中学,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启用大量年轻教师,通过竞聘上岗,整体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有大幅度提升,为国家输送大量人才,其中不乏进入清华北大求学的天之骄子。
经济建设
为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带领全乡人民奔小康,乡党委、政府决心到今年底,做到村村通公路,人平出栏肉猪1.5头,商品羊0.5只,种植茶树500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新增厂、场、店50个,发展个体经营户100户,使全乡人均占有粮食510公斤,纯收入达到1500元。骨干产业2004年1—6月,合兴乡出栏商品猪3383头,存栏生猪13603头,上半年生猪生产目标考核名列营山县第二名。一是重抓小区上规模。合兴乡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建设了以宏兴养殖场为主的畜牧养殖小区,共改造和新建圈舍72眼,2004年,小区生猪出栏618头,存栏1578头。二是大户带动促发展。以东平养殖场和华东养殖场为带动主体,充分发挥大户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优势,引导业主大户与周边农户签订资金帮扶和技术服务协议,辐射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大力发展生猪500多头,引领农民致富。三是加强生猪户口管理。在各村社建立健全生猪户口登记薄,做到“一社一册、一户一页、一猪一格、一月一核”,加强生猪税费管理,防止生猪税费流失。四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凡是农户改扩建圈舍,在林木和土地使用上严格执行县上的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对生猪养殖大户给予相应的奖励,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把生猪产业发展为兴乡富民的骨干产业。
人文历史
前仆后继,人才辈出
从缝纫兵到将军--开国少将杨世荣 杨世荣1917年9月出生于营山县合兴乡。1933年7、8月间,红劳打到合兴乡,发动贫苦农民打土豪、公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杨世荣报名参加了双河场苏维埃赤卫队,编入红九军七十三团当宣传员。当红平转战陕南、打开勉县、返回平琥地区时,他被调到红三十军二六八团供应处当缝衣工。
长征途中,无论三红军过草地多么艰难,他都要抢着背缝纫机,一停下来休息,他就开机做工。1936年4月,他在草地扎坝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部队到达陕西土桥,他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改编。杨世荣所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三八六旅。杨世荣在教导团学习两个月后,被任命为排长,并随一二九师工作团到达山西省和顺县,开展发动群众和扩军工作。同年12月,他被调到三八六旅补充团(后改称十七团)一连任指导员。该团是以原红军七七二团的三个连为基础,加上新战士扩建的。除老连队武器杨世荣被派到担架队当担架员配备较全外,其他连队每个班仅有一、二枝步枪,其余都是鸟铳、梭标等,称为“红樱枪团”。一连也是这样一个“红樱枪团”。该团组建两个月后,就参加了神头岭伏击战,并担任左派突击。战斗打响后,七七二团一营与补充团由公路东西两翼向敌主力纵队猛冲,将敌人的队伍截为数段。战士们用鸟枪、梭镖与日本鬼子展开搏斗。这场战斗,共歼敌14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部队装备相应得到改善。
1938年11月,杨世荣任十七团政治处宣传干事。不久,任三八六旅政治部组织科干事。1942年,任三八六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同年被选为旅党委委员。1943年1月,任三八六旅十团政治处总支书记。这期间,他参加了豫北焦作一带破袭敌人铁路的许多战斗,以及香城伏击战和击退阎锡山“反共”高潮的浮翼战役。
1943年4月,三八六旅和决死纵队第一旅进行干部调整,杨世荣被调到决死纵队工作,最初担任决死一旅组织科副科长,后调任决死一旅二十五团政治处主任。这时,日寇以“铁滚大扫荡”战术向我边区进攻,施行“三光政策”,大肆抢粮、毁粮,妄图断绝我根据地军民的生路。我军一方面要打仗,另一方面又要搞生产,以减轻人民的负担。面对险恶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杨世荣十分重视抓好社会主义工作,注意发扬民主,并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来影响带动全团干部战士。
1944年,阎锡山与日寇勾结,并在日军的配合下大举向我太岳地区进犯。太岳军区决定进行坚决反击。6月12日,二十五团和三十八团奔袭全歼日伪军一个团直机关及两个营。9月,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太岳军区决定集中兵力发动第二次青(城)浮(山)战役,以消灭阎锡山的六十一军主力七十二师。我二十二团、三十八团和洪赵支队联合组成左纵队,首先攻歼驻守徐家安子的敌七十二师二一五团。战斗中,杨世荣把政治工作做到前沿,把政治鼓动带到阵地。晋绥军虽然利用坚固工事进行顽抗,使我参战部队伤亡很大,所剩不足2个连。但由于他们平时养成了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终于同其他兄弟部队一起,攻克徐家安子,全歼了守敌。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世荣被调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一旅三十三团任政委。1946年1月,他进入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
1946年7月,胡宗南阎锡山联合进犯晋南解放区,被我太岳部队击退。8月,我军发动晋南战役,向驻扎在同蒲路上临汾市灵石县一线的蒋军发动攻势,先后解放了洪洞县赵城镇霍州市、灵石、汾石、豫城等地。在攻打洪洞县的战斗中,杨世荣带领特别行动队猛打猛冲,指挥部队攻进县城。在激烈的枪林弹雨中,他右腿负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这粒子弹在他身上成了永久的纪念,伴随他度过了以后的41年。1947年7月,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毛泽东主席制定的“执行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计划,转入全国规模的大反攻。8月下旬,太岳兵团由晋西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地区,建立新的解放区,发动了灵陕战役。在攻打灵宝的战斗中,杨世荣担任政委的三十三团的任务是打穿插,截断了敌人的退路,顶住了敌人无数次疯狂进攻,圆满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保证了灵陕战役的胜利。
灵陕战役后,建立了豫西军分区,三十三团扩建为豫西独立旅。1948年2月,杨世荣调任豫西二分区政治部主任兼豫西独立旅政治部主任,并担任中共豫西地委委员。1948年11月,豫西独立旅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1949年3月,杨世荣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四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随军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进军两广、解放大西南的各次战役,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杨世荣担任云南军区后勤部政委。遵照毛主席“解放全中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人民解放军永远是支战斗队”的指示,他带领后勤部的同志,跑遍了云南省。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困难条件下,掌握了全省道路、地形及其它一些情况,为制订战略预案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955年1月,杨世荣被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同年,他被授与大校军衔。在学习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被评为“模范学员”。他总结的学习方法被誉为“杨世荣学习法”,在全军推广。学习尚未全部结束,他就被留院工作。最初,他担任速成系班主任。以后,担任过速成系副主任、主任,学员大队大队长,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并先后被选为院党委委员,院党委常委,院监委副书记。1957年,杨世荣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61年,他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多年来,杨世荣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保持着老红军的本色,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他从未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老战友友的关系,为子女们的工作“走后门”、谋私利。他的大儿子当兵复员回来,被分配到首钢集团当炉前工。由于一只眼睛有伤,视力不好,常被电弧击伤,所以曾想调换工作。但是,杨世荣不去找熟人说情,而是让儿子向组织反映。现在,他的这个孩子仍在当炼钢工人。杨世荣在工作中,从军队院校的长远建设出发,特别注意培养年纪轻、理论水平高的同志,积极推荐他们到一定的领导岗位上去锻炼。他识大体,顾大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以个人好恶来选配干部。他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几十年如一日,鞠躬尽,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为我军社会主义工作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78年,杨世荣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11月27日,他因患心肌梗死,不幸逝世,终年79岁。
乡镇建设
1997年以来,合兴乡党委、政府顺应民愿,把村道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组织和带领干部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谱写了村道公路建设新篇章。合兴乡由原来仅有一条长7.8公里的断头公路,发展为现在乡、村、社三级公路27条,全长125公里,社通率达到95.7%,村通率达到100%,连通了周边9个乡镇,形成了以场镇为枢纽,跨市县、连村社的公路网络。村道公路建设无债务、无上访、无遗留问题,深受群众好评。
1、强化宣传发动:掀起村道公路建设热潮
世代合兴人,困大山,望路生畏,路“断”富“梦”。突破“瓶颈”,冲出山门,发展致富,成为合兴人最迫切的愿望。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村道公路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召开了乡党政班子会、乡村社干部会,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宣传发动,统一干群思想。对少数思想不通、怕出钱出力的群众,乡、村干部采取“一帮一”的办法,进村入户做思想工作,给群众算好投入产出效益帐,解除群众思想疙瘩;对全家外出户,通过信函、电话联系,使其自觉承担村道公路建设费用;对缺劳力户,党员干部就出工出劳,帮助建修。1997年3月,合兴乡十三届二次人代会上,全票通过了《合兴乡关于村道公路建设的决议》,决定“从即日起全乡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以投工投劳为主,掀起村道公路建设高潮,力争三年内连通九山、九沟、四河流、实现村村通公路,五年内打通出境公路,七年内社社通公路,十年内乡道主干、出境道路主干实现油路化”。为加快建设步伐,合兴乡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公路建设涉及到的林木,采用大树砍、小树移的办法,一律不予补偿;对村道建设所占土地,只在社内调整,不在村与村之间或社与社之间移调,由乡党委、政府在公路竣工验收后,核减所占土地面积的上缴款;对林地损失大的农户,采取用公路旁的闲置地作为农户林地,公路建修后3年内给予适当燃料补助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有效杜绝了遗留问题,降低了建设成本,确保了村道公路建设快速顺利推进。
2、破解资金难题: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建设村社公路,资金成了难题。合兴乡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收入收不抵支,且负债累累。乡党委、政府创新思维,探索解决办法,搬掉了资金“拦路虎”。一是创新资金筹集方式。乡党委、政府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立足资金从思路中来,采取“群众自筹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补充”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用少量的政府投入启动民间资金,主要依靠广大群众投工投劳进行建设。在群众自筹资金上,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由村民大会集体决定,分年度筹资;乡党委、政府通过减接待、少会议等多种办法,节约开支支持建设。9年间,政府共支出50多万元,带动民间资金200多万元投入公路建设,带动了群众大量投工投劳投身公路建设。二是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村道建设资金实行村收、乡管、村用的办法,坚持专款专用、专户存储,支取需经村民代表共同签章,定期向群众公布帐目,避免不必要、不合理开支,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3、突出建管并重:条条村道畅通无阻
一方面,把好质量关。在动工前做到两个到位:设计图纸到位、技术人员到位。在建设过程中做到三个落实:目标责任落实,村与乡党委、政府签订责任书;技术指导落实,对每一条村道公路建设确定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具体负责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把好每个环节技术质量关;检查验收落实,一道工序完成必须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同时,选取群众代表对村道建设现场监管,把工程质量监管真正交到群众手中。另一方面,加强村道养护。成立了由乡党政“一把手”牵头的村道建设与养护领导小组,确定一名乡干部具体负责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受益人口和劳动积累工为考核依据,分段分户分级落实养护,由群众投工打运片石、清理水沟等对公路进行养护,每月抽查、季度检查、年终总结,逗硬考核奖惩;由村社自筹养护资金,乡上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分年度拿出1-2万元对建养工作予以奖励。
4、注重效益发挥:路通百业兴 始终坚持村道公路建设与联乡、联村、联社、联院、联产业带相结合,与县乡公路网络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打通了山区“血脉”,会聚了各种资源,激发了经济活力。一是盘活了土地资源。交通条件的改善,场镇地价迅速升值。2002年乡党委、政府改建办公楼,将乡农枝站、农经站、财政所办公楼公开拍卖,获取资金49万元;对搬迁的土地实行商业开发,政府获取土地收益金35.49万元;实现门市销售收入38万元。通过土地经营,不仅解决了修建办公楼的资金难题,还净赚了30多万元。二是加快了农副产品流通。便利的交通架起了商品流通的桥梁,促进了合兴乡与周边县乡的商贸活动,全乡培育运销大户10户,新建了占地3亩的农贸市场。三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路通,群众不再为卖难发愁。各村大上经作,大力发展畜牧业,村道公路串起了产业带。全乡引进业主8个,总投资300万元,建成6个产业基地,土地合理流转160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社会事业
经济建设
人文历史
乡镇建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