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长城
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大同长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大同市自古就是南方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割线,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长城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长城遗迹,包括有:赵长城、固阳秦长城遗址、汉长城、北魏长城、隋长城、金界壕遗址明长城、清长城。2009年公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数据中,大同市境内明代长城343.149千米,其中浑源县80.309千米,广灵县0.08千米,灵丘县4.298千米,天镇县62.213千米,阳高县49.098千米,左云县37.489千米,新荣区109.662千米。
历史
据《三云筹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城776个;火路墩833个。
在大同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偏关县会合,被称为内、外长城。外长城即居庸关西北经赤城县崇礼区张家口市万全区怀安县而进入大同市市的天镇县、阳高、大同、左云沿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交界处,达于偏关、河曲县;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经易县浑源县阜平县而进入大同市的灵丘县、浑源,再经应县繁峙县神池县而至老营。据现存长城实测,外长城分别由怀安县桃沟村、西洋河乡马市口南北两路进入天镇县境,在新平乐村与西路长城相交。天镇境内长城约 105华里,存黄土夯筑的墩台61座。由天镇水磨口向西三里进入阳高县十九墩村界,至镇边堡西出阳高进入大同市区境。阳高境内长城计 100余里,现存夯土处台 119座。从阳高镇边堡向西约八华里进入大同元墩村界,经镇川口、宏赐堡、镇羌堡,经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转南至砖楼沟入左云县界。另一条由宏赐堡向西经新荣区、破鲁至吴施窑入左云界,这道长城当地人称“二道边”。南北两道长城共 210华里。长城由大同砖楼向南进入左云县保安堡地界,至二十边向西北出左云进入右玉县界。长城在左云境内长约86华里。以上这段长城在大同市境内约长 501华里。大同市、浑源县灵丘县境内的明长城周内长城。浑源境内计 160华里,灵丘境内长约 190华里。明内、外长城在大同境内总长为 800多华里。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点
边墙五堡是指大同明长城上修建的堡城。大同镇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说的“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外五堡“为镇羌、破鲁、灭鲁、威鲁、宁鲁五堡;“塞外五堡”为得胜、拒墙、拒门、助马、保安五堡,均在大同城北(明朝是为破虏,灭虏……现在都作“鲁”)。如今由镇边堡西经三墩、镇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赐堡这段内五堡长城,为黄土夯筑,墙体十分坚固,保存较好,城墙高五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内明长城较为突出地段,又与方山永固陵、万年堂邻近,是边塞风情旅游的最佳地段。登方山,越长城,攀堡台,一条巨龙飞腾在塞上古城崇山峻岭之间,配以内堡外墩,烽相望,边塞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大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