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收入了作者自1980年至1998年发表的几乎全部讲话、文章,共 256 篇、102万字。前10余年作者处于农村工作的领导岗位,其论述主要是回答农村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着重对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阐述,为中央、国务院提供有关的政策咨询;后10多年作者离开了领导岗位,其研究和论述的重点,更多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上,探索与农村改革和发展相关的因素,继续对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相配套的基点上,阐述了建立民主法治、监督和制衡机制的必要性。
杜润生(1913-),原名杜德,
山西省太谷区阳邑乡人。1932年10月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织抗日反帝同盟会和社会科学家联盟。193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校。1933年到
北京市。1934年考入
北京师范大学文史系,一面学习,一面从事学生运动。1935年因被同乡告密遭到逮捕,关押数月后释放出狱。在“一二·九”运动中任学联代表。1936年任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区队长和宣传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太行山根据地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投身根据地政权建设,历任晋冀豫抗日义勇军三支队队长,中共太行山党委宣传科科长,太行太岳冀南联合办事处教育处处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教育厅秘书主任,太行山六分区专员、二分区专员,太原军调小组军事代表,太行区党委城市部太原城委书记,太行行署副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南下。亲身参加了
挺进大别山的战斗,后来投入
淮海战役,参与领导所在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先后担任
中共中央中原局秘书长,
中共中央华中局秘书长,淮西区工委书记,中共豫皖苏地区四地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中南局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副主任,领导中南地区土地改革。1953年初调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秘书长、国务院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参与组织农业合作化。1956年后,历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中共中科院党组副书记,1961年主持起草《关于自然科学研究的14条意见》。197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持起草农村政策文件,特别是五个一号文件,提倡小城镇发展战略。后历任
中共中央中原局秘书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秘书长。
改革开放以来,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副主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兼任
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政策。
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农村的选择》、《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杜润生文集》(1980—1998)、《中国农村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以及日文版《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论集》等著作。
(四)我国地大人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本身又有多样化的结构,因此我国农村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结构与形式必须是多样化的,过早地主观地把它定型化是不利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多样化,才能达到定型化,而定型化,仍然将是多样的定型化。
多样化,包括适用于生产力水平较高地区的一些形式,也包括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某些过渡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排斥运用多种多样的低级的过渡性的适合群众要求与水平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既然过渡,必然是不稳定的,性质不甚明确的,不完善的。有些地方过去走得太快了,群众跟不上来,需要适当迂回或退却,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前进。这样,将更便于我们达到最终的目的。
合作化初期,曾采用互助组及半
社会主义形式,在私有基础上联合经营。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5年底,加快合作化步伐,一些地区一步登天,从单干跳到高级社。而今,群众又主动退下来了,不过变了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