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九龙冲锋队
东九龙冲锋队
九龙冲锋队总部在东九龙总区牛头角警署,也是香港警务处东九龙行动基地。
内容简介
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共分为6大分区,分别是北区分区,新界南分区,西九龙分区,东九龙分区,港岛分区,水警。在这6个分区内除了水警外都部署冲锋队,分别驻在各个警署,有时冲锋队要带警犬巡逻。
装备介绍
东九龙冲锋队新装备可配合警队人员于灾难及重大事故的现场进行紧急拯救工作。各种新购置的设备中,以充气指挥帐幕的体积最为庞大。它由一组发电机推动风扇,把空气输进帐幕而成。充气后的帐幕长三点六米及阔四点六米。帐幕内设有两个出风口,由发电机不断把新鲜空气输进帐幕,保持空气流通。此外,帐幕亦设有两个侧窗,揭起窗帘后,阳光可透射到帐幕内作照明用途。帐幕另有前后门帘,方便人员进出。
新添置的装备还包括电脑显示板,约二点五米乘三点八米,用于大型人群控制场合,指示改道方向或提醒市民应注意的事项。电脑显示板可发放及储存流动的中、英文字句达一百一十九段,并可使用储电池或接驳发电机操作。除此之外,显示板的字句可透过电脑直接输入,或以遥远控制器于使用现场即时输入或更改讯息。至于用于紧急救援工作的新购置设备,主要有一个电动油压拯救套装及一个手提电动油压救援钳套装。
电动油压拯救套装包括一个以电油发电的动力泵、一个多功能救援钳、一个油压唧及一套油压喉辘。多功能救援钳可发挥剪、拉、切、顶及扩张功能,适用于快速救援场合。救援钳的切割力达三十点六公吨,而扩张力则达八点三公吨,重约十五点五公斤的救援钳,操作简易,人员只需接受适当训练后便能操作自如。
手提电动油压救援钳套装的功能与非手提的型号相若,重量约二十公斤。现时只有东九龙冲锋队配备这套手提救援钳。
香港冲锋队
EU(Emergency Unit):一般冲锋队的队员都在PTU机动部队服务过 不是每个警员都可以加入冲锋队 因为冲锋队队员在加入冲锋队之前都要受到训练 因为他们是最先到达犯罪现场扑灭罪行的警员 所以只有在警队服务4年以上或者在机动部队服务过的PC才可以加入冲锋队。所以冲锋队队员的素质是很高的。每部冲锋车上有5-6名队员 一名队长(为Sergeant警长) 4-5名PC(警员Constable) 其中一名为便衣警员。
目前EU冲锋队装备的冲锋车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ransit 而另外一种是梅塞德斯—奔驰汽车公司sprinter 两种冲锋车都是以柴油为动力 具备强大的马力 而奔驰Sprinter还将陆续代替目前正在服役的Transit 之后这些Transit或者退役 或者转给其它部门(例如辅警 即香港辅助警察)。
其实EU车之所以带着全套装备是因为他们会是最先到达案发现场的警员 他们在收到call之后会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案发现场 所以很有可能和悍匪驳火 所以EU车里的装备很现代化 也很精良 其中除了MP5 M870 头盔 避弹衣外 还有烟雾弹 路障 探照灯 灭火器 破门工具等装备 所以EU也就成为市民安全最基层的保障。
发展历史
1841年1月26日,英国皇家海军在西营盘登陆香港岛英国最高代表查理士·义律在2月2日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颁发两条法令:中国人继续使用中国律法及习惯,惟一切酷刑应予废除;非中国人则以英国法律审判。在4月威廉·坚伟出任总理巡抚,当时尚未有警察,只好由军队中抽调人手。为了执行这些法例,义律在4月30日委任威廉·坚伟上尉为首席裁判司,并委派他成立维持治安的队伍(警队前身)。1843年威廉·坚伟招募到28名警察,多是由英印士兵转职而来。1844年5月1日,警队根据《香港法例》第5号条例正式成立,初期编制为35人,称为差役。差役领导称差头。
当时英警地位最高,待遇较好,有枪;次要是印警,有枪;最低是华警只有木棍。
1845年3月,原伦敦警队警司查理士·梅理(Charles May)抵港,管理这支殖民地治安队伍,成为首位差头(总长)。他以爱尔兰警队的制度为蓝本,建立了一支171人的队伍,在中区、香港仔及偏远的赤柱兴建差馆(后正名警署),并尝试招聘质素更佳的差人(后正名警察)。早期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除负责治安外,还负责消防、人口及出入境登记、签发牌照等。
到了1862年英国取得九龙半岛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总人口急速澎涨至12万人,当局随即严格地重组警队,实施严明的纪律,从孟买本地步兵团聘请退役军人加入服务,并全面增加警察的薪金,以提高士气和工作表现。到了1870年代,警队已得到革新,并有效地运作。警队已清除腐败无能份子,并聘用了更多华人,又从爱丁堡警队招聘一些健壮的苏格兰人来港服务。1893年,时值33岁的梅含理出掌警队,他设立了警察学院,规例规定每一个新聘警员必须在该学校接受训练。
随着发展,警队于1920年代成立刑事调查部,1930年成立冲锋队,以处理严重罪案及小型骚乱。当时,警队亦成立了属兼职性质的警察后备军及特别警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外籍警官离港参军。在这段期间,政府召集平民加入警队,共有352人经过宣誓仪式,被委任为特别警队,组成特别后备警队,并依其国籍,分别编成英印籍、华籍与葡籍三个大队。他们成为了工作繁重的正规部队的有力后援。为了加强警力,警队在遥远的山东省招募人手,在山东省威海卫港口签订雇用合约。他们体魄健硕,备受重用;警方遂成立一支特别的警察队。而在海上,警队则于是在近岸航行的船只上派驻一支主要由白俄罗斯人组成的特别队伍,以设海防。
早期警队面对抢劫、赌博、绑票及海盗等严重治安问题,警队需由大英帝国各地招募警员。到了1920年代,香港特别行政区警察的编章编号前分别加上英文字母,方便识别警察来自的地区:A代表欧洲裔(主要是英国);B代表从印度招募的印裔(主要为旁遮普省邦的锡克教徒);C代表本地招募,说粤语的广东人;D代表从山东省威海招募的山东人(即香港鲁警);后来再加上E,代表从俄罗斯抵达的白俄罗斯。不同各区的警察配戴的警帽亦有所不同,欧洲警察使用在头顶有尖刺的头盔(后来改为平顶帽);印度警察依照传统用布包头;中国警察则使用圆锥状的竹帽(后来亦改为平顶帽)。警员夏天制服是深绿色的,(后改为浅绿的卡奇色卡其色 Colour),冬天则为深蓝色的呢料。警员之间的通讯要靠吹银笛。故此,当时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一条十分流行的顺口溜,传神的描述警察形象:
现代化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警队进行重组,大量海内外退役军人加入警队,在1946年,麦景陶出任警务处处长,他向港英政府争取增加各级警务人员的薪金及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当时军器厂街的新警察总部正在兴建中,应征加警队人数以千计,当中很多是退役外籍军人或其他殖民地警队的老手。及后,警队于边境兴建了一座座警岗,40年后人们仍称这些警岗为“麦景陶教堂”。
加上警察训练学校于1948年成立,提高了警队的执法与准军事行动的能力。1956年10月10日发生双十暴动后,警队在1958年成立了警察训练分遣队,负责维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内部安全,为警队提供一支常设的紧急事故后备军,薛辅处长更改警务人员的职级结构,以打击贪污。最基本的改变是由大批年轻的非宪委人员担任警署警长的新职级,从高级警长的手中取回行动工作和职位调派的直接控制。此外,经过一次全面检讨后,薪酬方面也有普遍的提高。
战后,警队亦开始招募女警担任后勤支援工作,首期受训的女警于1951年毕业。警察后备军与特别警察则于1959年合并为香港辅助警察队,而出入境事务则于1961年移交予入境事务处。196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左派受文化大革命的感召发动持续半年的六七暴动,警队严阵以待,多次驱散及搜捕示威者。1968年改组为警察机动部队。1969年,英女皇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为表扬警队成功平息六七暴动,授予香港警队及辅警“皇家”称号,警队更名为皇家香港警察(Royal Hong Kong Police Force,英文简称RHKP),成为英联邦5支拥有皇家称号的警队之一,并由雅丽珊郡主出任正规警队和辅警的荣誉总监。
1950至1960年代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警察,与其他港英政府部门一样,曾经都是贪污的温床。当时不单是部分警员只作零星的贪污,而是相当部份的警员及警官,成群的与黑社会勾结,特别是便衣警探部门,建立了“包娼庇赌”的地下秩序(黑社会)。政府多次成立打击贪污的部门,包括在警队下设立反贪污部,但都未能根治贪污。最后香港政府在1974年成立独立于警队外的廉政公署,严厉打击政府及警队内的贪污。1977年警队内部不满廉政公署的调查手法,触发警员冲击廉署总部的事件。最后港督宣布特赦,对1977年前发生较轻的贪污罪行不予追究,警廉冲突才得到平息。事后,警队接纳调查委员会建议而成立警察队员佐级协会,以改善警队管理层与员佐级人员之间的内部沟通,并提升警员的待遇与福利。警队在1970年代开始致力改善警民关系,投诉警察组于1973年成立,警察公共关系科辖下的青少年组织-少年警讯于1974年成立。
主权移交前后
随着香港回归,警队在1980年代逐步落实本地化,首任华人警务处处长李君夏于1989年履新。警队于1995年成立野外巡逻支队,接管驻港英军的边境治安工作,而过去负责监控敏感情报及反渗透工作的部门-政治部则于1995年解散,要人保护及反恐等内部治安工作则交由行动处属下的不同部门负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装备介绍
香港冲锋队
发展历史
现代化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