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弦
中国的民歌创作者
杨弦(1950年11月2日—)生于台湾花莲,台湾民谣歌手,因推广诗词民俗音乐创作,得到社会广大关注与反响。后来出版《西出阳关》专集,影响了后来台湾风起云涌的校园民歌风潮,被推崇为“现代民歌之父”。发行作品有《中国现代民歌集》和《西出阳关》等。父亲于杨弦四岁时过世。父亲逝世后,杨弦移居台北市,与母亲相依为命。
个人经历
1975年6月的演唱会后不久,洪建全文教基金会出面支持杨弦制作唱片以及发行事宜。1975年9月底,唱片以《中国现代民歌集》的名称公开出版,除了收录演唱会的八首歌之外,还加了一首也是杨弦谱自余光中《莲的联想》诗集中的《回旋曲》。这张专辑首版一万张在三个月内售完,至第二年1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已达三版。在1993年台湾百佳专辑的评选中,也是以《中国现代民歌集》这张专辑为评选的起点,而此唱片在百佳专辑中位居15名的位置。《中国现代民歌集》出版之后,杨弦陆续在台北市台中市举行演唱会,发表新一批的创作歌谣。这批新作的取材除余光中教授的作品外,也将张晓风洛夫罗青哲以及杨牧的诗作改编入歌;连同杨弦自己类诗般的五首词文创作,集结成辑。仍在洪建全文教基金会的协助下,于1977年以《西出阳关》为名出版,这也是杨弦赴美深造前所出版的最后一张唱片。
大学时代进入台大农化系,在参加合唱团的过程中,开启对音乐的兴趣。后来杨弦便自己买乐谱吉他,自学自唱。研究所时代就读台大海洋研究所,闲暇时会到当时中山北路上的哥伦比亚咖啡厅,观赏胡德夫等人的演唱,有些时候杨弦也会登台献唱一些英文歌曲。
1970年代,正逢台湾国际地位低落之际,退出联合国,中美断交。而岛内青年学子,依旧迷恋西洋文化不可自拔。在这样的情愫下,一股对自我文化反思的声浪渐渐漫布。厌倦了“风花雪月”的越南语流行歌曲,和非自身文化的西洋歌曲后,杨弦开始尝试创作不同过往的歌谣。他以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为词,为之谱曲,1974年夏天时,于胡德夫的个人演唱会上发表。用吉他配合钢琴小提琴的方式来演奏,并邀请了余光中至现场观赏。余光中对杨弦大胆的尝试相当满意。在受到余氏的激励与肯许下,杨弦将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其他的诗作,继续用“以诗入歌”的方式谱曲。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以“现代民俗音乐创作演唱会”的名义开唱。前半场演唱英文歌曲,后半场则是以余光中的诗歌作为主轴。共计九首余氏诗作,经过谱曲后都收入进杨弦首张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内。这张专辑被公认为是第一张有资格称作“民歌”的专辑。首版三万张,于一个月内销售一空,四个月内再版三次,足可见杨弦这场演唱会的影响力。1970年代侨居菲律宾的青年李双泽回到台湾的时候,对好友杨弦等人说,他很喜欢一首歌,是大陆的歌曲《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郭兰英演唱)。李双泽说,这就应该是我们的要唱的歌。从此,李双泽和杨弦、胡德夫一起创作了很多歌曲,并在1973年开始就举行了多次演唱会。可惜没有获得影响。1975年6月6日,由台大研究所刚毕业的创作者兼歌手杨弦发起的“现代民俗音乐创作演唱会”在台北中山堂举行。
作品风格
杨弦的文字作品深受现代诗影响,整体情感含蓄,意境却绵长深远:《伞下》《烛火》《怀别》以绵密语法借景叙情;《山林之歌》《恒春海边》笔触则天宽地阔,令人玩味再三。而音乐风格上的力陈出新,则在多样的表现形式里得一窥杨弦的实验企图。纯民谣吉他伴奏却力道满盈的《一样的》《生日歌》中人声鼎沸的喜庆声效表现,以裂帛琵音及王维绝句为引的《西出阳关》,及由胡德夫教唱并一同合作的卑南山歌《美丽的稻穗》,透过丰富的音乐风格及取材所展现的包容态样,使《西出阳关》专辑的整体风貌较《中国现代民歌集》时期之作品更加地明朗多元。
杨弦的作品风格,既带有中国传统艺术的气息,也吸收了美国民谣与乡村歌曲的元素,这在1970年代的台湾是前所未见的创作形式。
个人生活
杨弦的恋人丁乃筠年轻时是与胡因梦并称的美女兼才女,妹妹丁乃竺赖声川的太太。虽然彼此早已认定对方是今生唯一的伴侣,丁乃筠却自认不适合婚姻,杨弦也认同她的决定,两个人从不谈婚姻之事。他们用不同一般恋人的方式维持联络——丁乃筠一个人在奥瑞岗的深山潜修,杨弦则在美国加州经营着他的健康食品厂。他们各自过着独居的生活,有的时候也会一起翻译灵修方面的书籍。回忆那段岁月,杨弦“最高兴的是每次去陪她聊天,她住在楼上的关房,我就在楼下一个很小的房间里打个地铺,但我们至少可以一起吃饭,聊聊天,谈谈心。每一年只能去两次,偶尔三次,对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再分开时虽然会难过,但慢慢也就习惯了,我想她也是一样。”
音乐影响
杨弦虽然很早就退出,然而他留在历史的印记却是长远的。在1993年台湾百佳专辑评选中,就是以杨弦的《中国现代民歌集》为评选起点,该唱片在其中位居第15名的位置。出版这张唱片的洪建全文教基金会的运作人洪简静慧认为,杨弦在民俗音乐历史上虽然很短,但其后续影响却很澎湃,因为杨弦带给台湾年轻人的是一种希望和可能。
评价
许多人都知道,台湾流行音乐在80年代的集体发声是来自台湾校园民歌(现代民歌和校 园歌曲),可是很少人知道,台湾校园民歌却是来自于当时的一首中国大陆歌曲。
侨居菲律宾的青年李双泽回到台湾的时候,对好友杨弦等人说,我很喜欢一首歌,是大陆的歌曲《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郭兰英演唱--笔者注)。李双泽说,这就应该是我们的要唱的歌。从此,李双泽和杨弦、胡德夫一起创作了很多歌曲,并在1973年开始就举行了多次演唱会。可惜没有获得影响。
1975年,杨弦终于举行了《中国现代民歌演唱会》,杨弦和一些热血青年一起演唱了由杨弦为诗人余光中作品谱写的歌曲。演唱会和紧接着出版的唱片在台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终于将台湾音乐从唱西方歌曲和模仿日本歌曲的泥淖中解救了出来。涌现了至今在华人音乐中很有影响的侯德健李宗盛罗大佑等创作型歌手,开创了将近20年的华人流行音乐的辉煌。因此,人们将杨弦称作“民歌之父”。
杨弦的歌曲非常流畅,尤其和歌词诗句的配合十分协调。杨弦的《乡愁四韵》同时也由罗大佑作曲演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具有明显模仿杨弦的特征,无论是作曲结构和旋律本身。杨弦的《回旋曲》是一首至今听来仍然让人心绪万千的好歌,把余光中的原诗的意境进行了很好的提升,在优美的旋律中表达了一种苍凉美 ,让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重新来听杨弦的歌,也让我们思考,一场音乐的变革带来的流行音乐的辉煌是多么的发人深省。我们大陆的流行音乐人士应该从杨弦现象中获得些什么呢。
杨弦唱歌时喜欢身穿唐装,“那一派风范啊——”,当年也是歌唱青年的导演赖声川回忆道,“没有人能比,所以,每次只要一看到杨弦出现,大家就自动闭嘴,场子让给杨弦”。
杨弦毕业于台湾大学生物研究所,是一位硕士。众人常常把杨弦在1975年6月6日于台北中山堂举办“现代民俗音乐创作演唱会”视为台湾民歌运动的发轫,其实早在1974年,杨弦就曾经在胡德夫的小型演唱会首次演唱自己创作的《乡愁四韵》,歌词采用余光中创作的同名诗。很多人都在介绍那段历史时说杨弦当时的演唱“受到现场观众的欢迎”,然而我更相信李双泽所说:“杨弦敢把那不能唱的诗唱了起来,又可以不理会台下有人在骂:‘长江水是圆是扁,你知道个鸟!’”杨弦一直反对以音乐为谋生的手段,虽然曾经在风起云涌的台湾本土运动中开辟了新的路途,他却激流勇退,成为最早加入也最早退出的民歌手。
1982年母亲辞世后,杨弦移居美国,开始学医。他向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偏好,在美国花了四年的时间取得了旧金山针灸大学的“东方医学”博士,后成立一家名为“宝生”的健康食品公司,自己出任总裁。美国读书时杨弦无依无靠,学费、生活费都是靠帮人做推拿获得,半小时七美元,一天要服务七、八个人才能维持生活。
经朋友介绍,杨弦有缘接触到了多位佛学大师,自己潜心研习,自修自悟。杨弦总说,人生很多事情会发生就是缘分,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信仰的密宗给他这样的指引:对生命保持一分明白清醒之心,对生命的未知,不必有那么多惧怕。2002年,杨弦回台湾参加“中山堂校园民歌演唱会”。这场演唱会聚集了跨越二十年的不同时期的民歌手,不过,众人都承认票房的最大卖点是杨弦,因为,他已经有二十六年没有在台湾的舞台上唱歌。当杨弦要表演的消息一传出,票就全部卖完了,负责筹划这次民俗音乐演唱会的陶晓清说:“唉呀,可见大家多怀念杨弦呢。”
杨弦的爱情,是我非常欣赏的。他与“灵魂伴侣”丁乃筠之间十数年的爱情,是那种心灵相依而不必世俗的情感,世上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丁乃筠年轻时是与胡因梦并称的美女兼才女,妹妹丁乃竺赖声川的太太。
我想她的转世一定很好,而我们老师梦到她已经成就了,那就更好了。我记得在她入关的时候和圆寂的前一两天,她的闭关山上曾有美丽的彩虹出现;走的那天中午,在她妹妹、妹夫赖声川和乃竺家中顶楼,为她念经的资深喇嘛堪布和在楼下的三妹乃簪,在法会后都隐隐听到有悠远的号角乐声响起,像是奏迎请乐要带她走了。”
每次听这首《民歌手》,老唱片的杂音划过,会有一些伤感。杨弦年轻的声音带有70年代台湾的气息,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和可能在哪里,我看不到答案。
人物作品
参演电影
演唱专辑
演唱单曲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作品风格
个人生活
音乐影响
评价
人物作品
参演电影
演唱专辑
演唱单曲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