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象华(1913年2月22日-2012年3月21日),浙江杭州人,钢铁冶金学家、钢铁工程技术专家,中国钢铁
冶金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博士生导师。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邵象华毕业于
浙江大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冶金硕士学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被调到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先后担任炼钢及冶金物理化学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技术顾问、博士生导师等职;198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年邵象华被日本铁钢协会推选为名誉会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3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邵象华设计并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新型平炉,先后开发了超低碳
不锈钢、含稀土和的钢种及新型合金的生产工艺,创立了从废钢渣和铁水中提取铌的独特工艺,开发了用
氧气转炉
冶炼中碳铁合金、转炉炼钢底吹煤氧等项重大工艺,并开展了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
人物生平
民国二年(1913年)2月22日,邵象华出生在
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中学教师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多次跳级。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化工系时年仅19岁,之后他到
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助教。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考取第二届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赴英公费留学,入
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主修冶金专业。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获得伦敦大学一级荣誉冶金学士,后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卡本特(H. C. H. Corpenter)爵士指导下,从事钢表面渗氮硬化机理的研究。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获得伦敦大学冶金硕士学位。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资源委员会宣布中央钢铁厂缓办,他被暂时分配到该会的中央机器厂负责建立
物理化学实验室和耐火材料车间。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夏,应聘到正在筹建矿冶系的
武汉大学(校址在四川乐山),出任该校工学院首任冶金教授。
民国三十年(1941年),资源委员会将邵象华调回,派他到电化冶炼厂第四厂(炼钢厂)并任厂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邵象华、
靳树梁等人受资源委员会派遣赴
东北地区接收
钢铁企业。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被任命为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协理兼制钢所所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
鞍山市解放,邵象华等6名原协理和30余名技术人员留在鞍山,他们被解放军安全转移至
丹东市参加政治学习。同年10月邵象华奉命到北满,在
鸡西市一家小炼铁厂协助工作,不几天又到
哈尔滨市东北重工业部报到。11月2日
解放沈阳当天,邵象华随人民解放军进入沈阳。同年他参加了接管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作,在新诞生的鞍山钢铁公司中,担任总工程师,并先后兼任炼钢厂生产技术副厂长和公司技术处处长。
1950年5月,炼钢厂全面恢复生产之后,他作为公司技术处处长,主持制定公司各个生产工序的技术操作规程及各类产品的检验标准等。
1955年,邵象华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 。
1956年,邵象华随冶金工业考察团赴
苏联、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
捷克斯洛伐克,对这些国家的
钢铁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回国后他在全国炼钢会议及其他场合发表了考察报告,提出许多改进中国平炉炼钢的意见。
1957年,他在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发展中国钢铁工业的意见。
1958年,在全国“大办钢铁运动”中,邵象华陪同冶金部领导视察许多地方小钢铁厂,从技术上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建设中的问题。同年秋天,他被调到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2000年定名为钢铁研究总院),先后担任炼钢及冶金物理化学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技术顾问、博士生的导师等职。
1961年,由他率工作组常驻上钢一厂,帮助其新建的转炉车间过技术关,其后冶金部在一厂召开了全国性现场会议,以推广邵象华等与一厂共同创造的经验。
1978年11月,参加在法国
凡尔赛举行的第七届国际炼钢
物理化学会议。
1981年,以68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2年4月,邵象华被日本铁钢协会推选为名誉会员,并应邀在大会上作了名为“汤川纪念讲演”的学术报告。
2012年3月21日18时30分,邵象华在北京逝世,享年一百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理论成果
1948年起邵象华在
鞍山钢铁集团参与恢复生产、建立中国第一代大型钢厂的生产技术和研究开发体系,参与主持大型
钢铁联合企业技术管理的奠基工作。1959年起在研究院主持冶金反应、冶金新工艺、真空熔炼及
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在生产中得到应用。邵象华在电化冶炼厂设计平炉时,摒弃了依靠经验的作法,应用中国以外当时已发展起来的冶金炉热工和
空气动力学原理,对包括煤气发生炉、炉体各部、烟道以至烟囱等整个系统进行了详细计算,做出了有科学依据的设计。邵象华对沸腾钢的凝固过程、钢锭结构、产品质量和操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于50年代中期完成了一项在钢锭凝固期间喷吹小量压缩空气(或
氧气),从根本上减轻沸腾钢偏析的新工艺开发,取得了显著减少偏析及由它造成的缺陷的效果,并在现场生产条件下确定了最佳操作方法,所设计的工艺机械装置具有易操作的特点,该项创新成果发表后,引起当时英国国营钢铁公司(British steel Corporati0n)很大兴趣,立即来信要求提供详细资料。
1958年秋,邵象华主持了冶金反应、
冶炼新工艺、真空熔炼、
铁矿共生元素回收利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课题,其中两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20世纪60年代初,从事冶炼钢及新型合金的有关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课题。他结合当时军工任务,带领年轻科研人员进行了真空条件下冶金反应过程的研究,特别是真空熔炼、电渣重熔等技术的应用、改进及开发。主要研究内容涉及真空熔炼炉内铁基、基熔池中的碳脱氧、氧脱碳反应,合金元素及微量杂质元素的挥发,埚耐火材料对熔池的供氧作用等等。
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发核能迫切需要超低碳
不锈钢,当时氧炉尚未发明,中国国外都用特殊的装备和复杂的流程来生产该种钢。邵象华调查研究了中国国内特殊钢厂
冶炼普通不锈钢的条件与经验,分析了该钢种的特点,认为要实行强化熔池吹氧进行高温脱碳,并及时加铬以冷却熔池、防止炉体损伤等特殊的操作措施,用普通电弧炉也可以生产出所需的超低碳不锈钢。他带领工作组到
抚顺特钢与重庆特殊钢厂分别试炼上述钢种,都做到一次试炼成功。其后两厂为国家提供了成批的超低碳不锈钢钢材。为此冶金部通报表彰了邵象华等人的事迹。邵象华在大冶钢厂主持加
ree,节约镍铬的炮管钢的研制。其技术难点是控制钢液纯净度和稀土加入方法,使各成分分布达到均匀。该钢种通过了军工部门包括实弹射击在内的全部验收标准,被列入国家战时储备钢种。
20世纪70年代初期,邵象华提倡平炉熔池顶吹
氧气强化操作,受冶金部委托选点进行试验,组织人员先后协助上钢三厂小平炉和鞍钢二炼钢厂大平炉开发此技术,后相继在全国许多平炉上大量推广。中国国内生产
低碳锰铁历来采用双电炉法,将
硅锰合金再次
冶炼而成。该流程耗电大,生产成本高。邵象华根据热力学原理通过理论计算指出了用氧气使碳优先于锰氧化的大致温度范围和锰可能吹损的程度,于1957年提出了关于碳素锰铁吹氧脱碳的工艺原理。并到
上海市与
遵义市两铁合金厂指导他们进行以碳素锰铁(可以用
高炉生产)为原料、用
氧气转炉冶炼中碳锰铁的工业性试验,取得了的预期效果。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能在转炉内大幅度增加热源,以达到炼钢多用废钢或冷生铁,并适应铁水预处理后热量紧张的状况(尤其在以提取有用共生元素为目的预处理以后),邵象华提出进行氧气转炉底吹煤和氧的研究。他指导研究生与现场技术人员,从实验室探索开始,直到在新抚钢厂10吨转炉进行工业试验,取得良好结果,通过了冶金部阶段鉴定,获国家专利。
20世纪80年代,他指导研究生进行转炉底吹煤和氧,来增加外来热源的新工艺研究,在新抚钢厂进行了工业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并获得国家专利。
• 学术论著
1950年,邵象华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钢铁冶金学》专著,同时他主持翻译了国际上重要的炼钢专著,包括
苏联的《钢冶金学》和美国的《
碱性平炉炼钢》 。20世纪80年代初,他曾指导同事翻译了美国AIME出版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 。
1 邵象华.钢渗氮硬化机理研究.
英国钢铁公司学会论文集(英文),伦敦:1938.
2 邵象华.金属研究的物理方法.中英庚款董事会纪念论文(英文),重庆:中英庚款董事会出版,1940.
3 邵象华.炼钢平炉之设计.资源委员会季刊,19444(4):31~51.
4 邵象华.论平炉炉顶.
鞍山钢铁集团,1950,创刊号:4~12;(2):6~10;(4):5~13.
5 邵象华.钢铁冶金学.沈阳:
东北地区工业出版社,1950.
6 邵象华.鞍钢生产中的新技术.重工业通讯,1954(13):33~35.
7 邵象华,潘月珠.减轻沸腾钢偏析的研究―I.在钢锭模内用
氧气(空气)处理.金属学报,1958,3(2):85~97.
8 邵象华,胡文淦,潘月珠.减轻沸腾钢偏析的研究―Ⅱ.钢3巨型钢锭的吹氧、吹空气和加钢板冷却处理.金属学报,1958,3(4):276~285
9 邵象华.沸腾钢3中板分层现象.金属学报,1959(1)16~20.
10 邵象华.铁矿石直接还原.钢铁,1959(22、23)
11 邵象华.十年来我国平炉炼钢.钢铁,1959(18).
12 邵象华.真空熔炼的
物理化学.金属学报,1964,7(1):85~103.
13 吴超万,李伟立,邵象华.真空感应炉
氧化镁坩埚熔炼纯铁的研究.金属学报,1964(2):22~24.
14 邵象华等.真空感应炉熔炼纯镍时MgO坩埚供氧问题.钢铁,1964(9):22~24.
15 邵象华.超低碳
不锈钢的电炉
冶炼.钢铁研究院学术报告,1965.
16 邵象华等.精密轴承用钢的真空熔炼.钢铁研究院论文集Ⅱ,1965.
17 唐仲和,邵象华等.真空感应炉内液态镍和镍铬合金中的
一水碳酸钠反应.金属学报,1966(2):117~125.
18
抚顺特钢、钢铁研究院.超低碳不锈钢的冶炼工艺.钢铁,1966(12):9~14.
19 毕铭(即邵象华).铬铁吹氧脱碳平衡关系.钢铁,1975(2):86~88.
20 毕铭(即邵象华).炼钢脱磷理论和实践.钢铁,1976(2):31~41.
21 邵象华.
锰铁吹氧脱碳的热力学探讨.金属学报,1977,13(3):182~186.
22 邵象华.关于连续炼钢的理论和实验.
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届年会学术报告论文集,1978.
23 邵象华,姚锡仁.用热丝
显微镜测定
熔点的方法及其改进.中国金属学会炼钢论文集,1980.
24 邵象华.
包钢集团铁水提铌的工艺研究.第一次中日炼钢学术讨论会文集(英文),1981:183~202
25 邵象华.
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工艺的发展(第一次中美冶金学术会议特约报告).会议论文集(英文)1981:1~15.
26
汪大洲,邵象华.
锰铁脱磷的实验研究.钢铁,1983,18(4):14~21.
27 邵象华.钢铁工业――夕阳工业还是朝阳工业.冶金报,1984年11月27日.
28 邵象华.钢铁工业在技术进步中高速发展.工程师论坛,创刊号,1985.
29 邵象华.钢铁工艺的发展.钢铁技术及新材料第二届国际会议特约报告集(英文).1986年10月韩国
韩国浦项钢铁集团;Chi.J.Met.Sci.Technol?,1987,3:1~8.
30 邵象华等.中国
氧气炼钢的发展.国际氧气转炉炼钢会议论文集(英文),
奥地利林茨:1987,5:94~114.
31
刘浏,邵象华,补明哲等.煤氧复合吹炼工艺的实验开发.钢铁,1989(3):14~20.
32 邵象华.日本铁钢协会汤川纪念讲演“Striving for more and Better steel―Behind Closed Door and in the Open”(英文)ISIJ Internatinal32(1992),12:1368~1380
• 学术交流
1979年和1986年,邵象华分别作为
中国金属学会第一次访问美国和
日本的代表团成员,应两国一些冶金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邀请,进行了学术演讲和座谈等活动,增进了国际同行间的了解和友谊,对后来展开许多双边、多边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有所促进。
1986年10月,邵象华和另两位学者应
联合国一个亚洲组织之邀参加在
浦项市召开的第二届钢铁技术与新材料国际会议。邵象华在大会上作了特邀讲演,由此开始了中国与
韩国钢铁科技界和有关方面的接触与联系。
人才培养
截至2012年3月,邵象华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
荣誉表彰
1998年获第二届中国工程科技光华奖。
1992年4月在日本钢铁学会春季年会上,他被授予该会名誉会员,并获汤川纪念讲演奖。
1984年8月15日被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授予二等功臣称号。
1937年获得马瑟科学奖金(MatheyPrize),先后被授与英国皇家矿学院会员(A.R.S.M)学衔和
帝国理工学院奖状(D.I.C)。
社会任职
邵象华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钢铁冶炼分支主编,《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编委,《中国冶金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委员。邵象华曾当选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从20世纪50年代起,邵象华先后担任国家科委钢铁组成员、冶金学科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发明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冶金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冶金部科技进步奖奖励评审委员。
1949年起,任《鞍钢》(技术期刊)主编,《
金属学报》、《
钢铁》、《中国金属科学技术学报》及其他几种主要冶金期刊的编委、主编、副主编、顾问及总顾问等。
1956年,起担任
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炼钢学会理事长,
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
1980年,当选为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
1991年,当选为金属学会荣誉会员。
人物评价
邵老在中国工业化建设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贺,对邵老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工程院的工作表示感谢。(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评)
邵象华同志在为祖国钢铁事业奋斗中,始终保持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他治学严谨,认真务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认为应用基础和开发类研究的根本之点在于工程化和工业化。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善于听取各方面的观点,从不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强加于人。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敢于直言。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严格要求和提携年青一代,为中国冶金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鉴于他为祖国的钢铁事业的生产建设、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等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评)
邵象华是中国近代钢铁冶金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被公认是中国大型
钢铁联合企业技术管理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因心系母校而欣然担任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的顾问。先生在钢铁冶金领域奋斗一生,不仅秉承母校“求是创新”精神,在冶金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更为
冶金工程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邵象华先生的逝世不仅是冶金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母校浙江大学的一大损失!先生虽已离去,但先生以严谨求是的态度赢得了业界
盛誉,更以爱校荣校的风范感动了后辈学子,先生的高尚品格将永留于世,激励着浙江大学广大校友不断进取、勇攀高峰。(浙江大学评)
后世纪念
2009年《邵象华院士文集:庆祝邵象华院士九十六华诞》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2年2月21日,邵象华院士百岁华诞座谈会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