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托寺位于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茸木达乡,距县城32公里。始建于元代,属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
寺院。现存文物包括
藏传佛塔与石刻藏经两部分。
棒托寺藏语意为“草坝上的寺庙”,顾名思义寺庙周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古刹经幡猎猎,香客络绎不绝。寺庙背靠瞻巴拉山,面对
象山县和
大渡河支流则曲河。眺望象山伸出长鼻畅饮则曲渡河水,把河流弯曲成“U”
字形,妙不可言。瞻巴拉山像一尊神佛
塑像巍然屹立,著名的佛教
密宗修行
圣地密咒修行洞、仙人洞、格萨尔修行洞、喜瓦拉传承修行洞,吉祥八宝物、转王七宝分布其中。传说公元前4世纪
印度的一位圣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修行成佛。
寺院总占地1.023公顷,
建筑面积1538平方米。该寺共有
藏传佛塔32座,分别为明、清、民国时期陆续修建,分布在寺院中部长465米、宽25米的范围内,在历史上与
西藏自治区的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并称全国
藏区3大塔群。塔均为堵波式正方形塔基,瓶肚形塔身,十三轮塔刹。塔身内空,塔内供有
千手千眼佛、释伽佛、
南无阿弥陀佛、
莲花生、佛母、
绿度母等
塑像及大量精美壁画。其中降妖塔建于1427年,塔基边长9.25米,塔体通高32米,内存部分明代
佛像和壁画,是塔群中历史最悠久的喇嘛塔。石刻藏文大藏经刻于明清时期,分《甘珠儿》和《丹珠儿》2部,用50余万
片石双面刻成,依照经文顺序堆放,占地620平方米,高11米。是藏区最完整的石刻藏经,也是全国数量最多的石刻藏经堆,在藏区信教群众中有极为深远的影响。2001年,棒托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棒托寺占地面积10229.4平方米,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寺庙僧侣200余,均信奉红教、觉囊教,庙旁伏卧名扬海内外的石刻藏文大藏经《
甘珠尔》、《丹珠尔》。
据史料记载,石刻大藏经从明正统年始由60余名石匠辛勤镌刻达9年而成,大藏经高9.7米、长46米、宽13米,占地598平方米,是国内外稀有的石刻佛堂和
藏学经典,也是最完整的一部石刻大藏经,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
石刻大藏经周围以500年历史的降魔塔为中心,点缀着“
振风塔”、“
文通塔”、“
菩提塔”、“胜乐塔”、“多闻塔”、“仙人塔”、“长寿塔”、“时轮塔”、“伏魔塔”等32座塔,有的塔高达42米,有的则只有6米高,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塔错落其间。塔内塑有
释迦牟尼、
观世音等几千尊菩萨,绘有几万幅各种佛像画,尊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塔林东侧有一菩提小塔,高6米,塔基
周长12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该寺的
活佛介绍,每逢吉日或
藏历十、十五日,塔内会传出朗朗的诵经声和各种美妙的法器声。因此,僧侣、香客择时前去聆听,人人以闻为荣。
历史悠久的棒托寺以其壮丽的
庙宇、稀世的石刻大藏经、壮观的塔群及周围秀美的山水傲居于青藏高原一隅,是藏文化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