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溪,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中魁。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当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手腕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有清热利咽,清心宁神,聪耳明目,通利关节的功效。
《
黄帝内经》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精气行至凹隙处,多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当
腕骨阳侧内缘凹隙之中,故名阳溪。
《
针灸甲乙经》称之为“中魁”。《灵枢经·本输》篇云“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类经图翼》云“阳溪,一名中魁,在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所行为经。”《
甲乙经》云“阳溪者火也,在手腕上侧横纹前两筋间隙中”。现代穴位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手掌伸展,手背朝上,大拇指伸直向上翘起,拇指侧手腕位置有一凹陷,即为此穴。
阳澳穴的穴性阳溪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五行属火。《
针灸甲乙经》云“虐寒甚,阳溪主之痴疥,阳溪主之。”“凡头晕眼花
耳鸣,针泻立效。”《席弘赋》云“兼二间,之牙疼腰痛喉痹。”《百症赋》云“兼解溪,之惊悸
心悸怔忡。”“兼肩骼,能消隐风之热极。”类经图翼》云“主之狂言喜笑见鬼,
热病烦心,掌中热,汗不出,目赤烂错,厥逆头痛,胸满得息,热痰痞呕沫,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痴疥”。阳溪穴具有清热安神、利咽明目、行气止痛之功。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局部的病变,也可以治疗因大肠经热盛而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头痛厥逆,目赤肿痛,耳聋
耳鸣,鼻帆,齿痛,咽喉肿痛,舌本痛热病心烦,癫狂,痈症,狂言,善笑,妄见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胸满不得息,隐疹。
1、现代常用于治疗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神经性头痛、眼痛、
耳鸣、耳聋、牙痛、
小儿消化不良、
偏瘫、
扁桃体炎等。
阳溪穴为手阳明经之腧穴,阳明经多气多血,且阳经之腧穴皆可泄热,故该穴可清血中之热,治疗热性疾病。采用交叉取穴隔姜或隔蒜灸阳溪穴治疗临床症状为眼睛疼痛、流泪、怕光、角膜上有白色溃疡点的角膜溃疡。每次灸5-7灶,每日1一2次,疗程为3-5天。以阳溪穴为主,配合
内庭穴、攒竹、
太阳、
曲池等穴位,采用捻转泻法治疗目赤肿痛。
手阳明大肠经过手腕部及臂上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针刺阳溪穴可疏通腕部经脉之气,减轻腕部疼痛。选取阳溪穴配合阳谷穴和
阳池穴采用
螫针疗法治疗因腕关节扭伤所引起的红肿疼痛。针刺阳溪穴并且施以捻转泻法,后嘱患者活动肩关节,同时进行耳穴中的肩穴的贴籽并进行规律按压,以此法治疗
肩周炎。
阳溪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五行属火,《
难经·六十八难》云“经主喘咳寒热”,《素问·刺法论》云:“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可刺手阳明之所过”《素问·五脏生成》认为:“咳嗽上气,厥在胸中,在手阳明大肠”故阳溪穴可治疗因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于小普采用指针点揉阳溪穴治疗咳嗽患者,用指腹点揉阳溪穴,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点揉此穴1520min,然后换位对侧阳溪穴以同样的手法点揉,每日一次,多数患者治疗3-5次。5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针刺阳溪穴加电针并配合
肺俞穴拔罐法治疗风寒束肺型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