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由李若冰、徐锁、
刘烽等人作词,刘烽作曲,
杨巧首次演唱,1971年12月25日发行的一首陕甘民歌。
这首歌全曲描述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抵达
陕北地区时,山丹丹花开满山野的美丽景象。1971年底,歌曲创作完成后,陕西省歌舞剧院演员杨巧担任首次领唱,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影响遍及大江南北。
2004年9月30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入选“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
创作背景
1971年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些老同志建议,整理几首陕甘宁边区的革命
民俗音乐,并进行加工创作。这一想法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决定由中央文化组组织创作力量完成几首革命历史歌曲,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50周年。当时在延安工作的贺义、航海、
党音之等等音乐界同志,曾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其后,在
陕西广播电视台提供的一间办公室里,创作组集体对所选每首
民俗音乐的曲子,发挥了集体创作智慧,最终整理改编出五首陕甘根据地革命民歌。
在创作中,他们首先挑选出抗日战争时期已流传的四首
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边区生产歌》《
翻身道情》《抗日将士出征歌》,经由集体改词填词,最后分别改编出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陇龙民歌《翻身道情》和陕北民歌《工农齐武装》。
在挑选四首
民俗音乐的同时,
关鹤岩同志提出,应增加一首反映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毛主席到达
陕北地区这一伟大革命转折时期的民歌。最后确定选用由剧作家安全作词,作曲家航海编曲的《跟上共产党把革命闹》和由魏风根据陇东民歌《女儿担水》填词的《永远跟着毛主席》两首作品为素材,经创作组成员共同重新改词,由
刘烽作曲、编曲形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至此,形成了五首陕甘根据地革命
民歌。
改编的五首陕甘根据地革命民歌完成后,继之组织、协调、排练、演唱、录制等工作。陕西省歌舞剧院接受了演唱、录制任务。杨巧担任《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领唱,王淑德独唱《
翻身道情》,院合唱队担任合唱,院乐团担任伴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指挥家
聂中明亲临西安排练、指挥了这批作品,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录音。最后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录音棚里圆满完成了演唱录制工作。
作品
报审后,“七一”未播出,而在毛主席诞辰前夕的1971年12月25日夜,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72年春,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五首
民俗音乐的专题片,广为发行。
歌曲歌词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
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把门开哎咳哎咳哟
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咳哟
围定亲人哎咳哎咳哟热炕上坐哎咳哎咳哟
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咿儿呀儿咳哟
满天的乌云哎咳哎咳哟风吹散咳哎咳哟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天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晴呀天
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作品鉴赏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信天游”风格的歌曲。
刘烽在音乐创作时,挖掘古老的陕北民歌的风韵。作品前奏开始在一个自由节拍的散板,音调具有浓郁的
陕北地区民俗音乐风格特征。接着是歌曲的第一部分,整体旋律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富于变化,节奏感强。主题旋律与靖边民歌《咱陕北人跟的是刘志丹》最为接近,风格以抒情为主,特别是“咱们”二字,采取同音反复和“弱拍起唱”手法,既有语感,又使这段音乐显得十分紧凑,彰显内在的急切之情。
一段间奏之后,歌曲进入中间部分。间奏用了《白灵子过河》的主干音。中间部分音调则来自陇东民歌《十八姐担水》。音乐是一个热烈的快板,表现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
陕北地区后的欢乐情绪。当唱到“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时,速度放慢,演唱一字一音,刻画了坚定有力的革命精神。在“毛主席来了晴了天”一句中,“毛”字音高为全曲中第二高的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突出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历史意义。最后,音乐完整再现了第一部分。全曲高潮句是“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突出运用了陕西
民俗音乐特有的“苦音”调式,热耳酸心的演绎,是人民朴素情感的外显。在作曲上,将九字句分成三截:“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形成富有传统戏曲唱腔特点的尾声。
衍生作品
重要演出
翻唱版本
获得荣誉
2004年9月30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
“艺·美中国” 建党百年·正青春列(二十九) “最响中国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歌曲评价
来自中国文艺评论网的评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自1971年底问世以来,即以润物无声、沁人心脾的魅力,传递了山丹丹鲜亮的色彩与信天游跌宕的声情;以率直真诚、朴素热情的性格,唱出了陕北人的精神生命与黄土地的炽烈情怀;以栩栩如生、贯通起伏的笔法,绘就了一幅有着伟大传统的地域文化和革命洗礼的画面。
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绘的背景其是以陕甘地区的民歌艺术为主要展现形式,来对
陕北地区红色革命进行传唱和表达的歌曲艺术,通过使用陕北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尤其是很多语音上的发音,生动而且极具情感性的让社会大众通过具体的音乐旋律和歌词内容,来理解
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地区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进行
长征,从而实现中国革命重心转移的重要历史事件。
这首歌该歌曲中所具有的思想中.展现了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火建设状况,同时也是对红军精神理念和建设机制的成熟表达,当然,其中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颂与具体表达,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时代革命实现了全面了解和深刻认知。
民歌的传唱经久不衰,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有着很好的历史借鉴意义,也展示了文化落地,走向群众,实践群众的重要性。民歌的
传播效果,在政策宣传方面有着更容易被接受,被同频的地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搜狐网.music.yule.sohu.com.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