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
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一代宣笔制作大师
张苏,又名张祥圣,1942年生于扬州市,13岁时开始学艺,师从著名宣笔制作大师朱丙生的弟子张宗铭、张家元、张祥芝。
个人简介
安徽省宣州宣笔厂董事长,民间工艺大师,确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苏是宣城市人用长在宣城的野兔毛从江都换来的。”说的就是张苏结缘宣笔,有一个与“百里奚”百里奚相似的故事。张苏本不是安徽宣城人,而是江都区人氏。当时江苏江都县制笔工艺发达但缺乏原材料;而宣城原材料多,而制笔工艺水平却不高,于是双方达成协议,江都制笔厂派张苏等人支援宣笔厂的技术,宣城则支援江都厂所需的野兔毛等原材料。“当时我们(江都制笔厂)材料紧张,他们(宣城)答应供应黄鼠狼尾和山兔皮,来交换两个人。这样我就来到泾县,那是1973年的事。”
相关信息
在泾县期间,张苏先后任安吴毛笔厂和泾县宣笔厂车间主任。当时是搞大集体,受体制束缚,张苏始终未能放开手脚;恰逢此时,宣州溪口有一乡办毛笔厂濒于倒闭,急欲聘请张苏来指导生产。于是双方一拍即合,1980年,张苏义无反顾举家来到了溪口。此时,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国家有政策允许私人办企业,张苏觉得施展身手的时机终于到了。于是1981年,张苏又从乡办企业出来,另起炉灶,自己创办了一个宣笔厂(张苏笔庄的前身)。其实张苏原名不叫张苏,而叫张祥圣,说起“张苏”的得名,还有一段“佳话”。有一次,著名画家陈大羽先生来厂参观,得知张苏自己办厂之后非常高兴,就对他说:“你早就应该这样了。张祥圣宣笔厂这个名字不好记,我给你改一改,你姓张,又是江苏人,就叫张苏吧。”于是张苏和他的宣笔厂从此在中国书法界、美术界流传开了。
张苏十余岁即随清末制笔名家朱炳生学艺,制笔半个多世纪,没有一刻离开过毛笔。他既得先人真传,又潜心钻研,如今虽已年逾花甲,仍坚持每天制笔不缀。张苏制笔正与他本人的性格一样一丝不苟,工艺要求极为严谨,有“千万毛中选一毫”之说。小小一支毛笔,从选毫到成品要经过上百道工艺。在“张苏笔庄”,记者有幸亲眼目睹了张苏手工制笔的全过程,秉承了千余年来一以贯之的师徒间口传心授,且要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非言语和文字能表达。
张苏不仅制笔严谨,还不断探索创新。猪鬃是毛笔最主要的配料,过去都是直接添加到毛笔中,但猪鬃上的油脂,影响笔的使用。如何除去油脂,张苏发明了高温去油法,将猪鬃捆扎后进行高温蒸煮24小时,这样不仅可以除去油脂,还能增加猪鬃的硬度,使制作出的笔既易着力,又便掌握,刚柔并济。张苏说:“羊毛是写字的,就像人的肉一样,猪鬃就好比人的骨头一样,它有撑劲,没有猪鬃,这个笔弹不起来。如果猪鬃不经过高温煮,那么它和羊毛是配不起来的,写字的时候往外跑,笔就开叉。”
独特的工艺,加上制笔严谨,张苏的宣笔很快在市场上独占头。日前,张苏笔庄选送的“极品兼毫”荣获安徽省第二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5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会上,中国书法家协会特意定制了“张苏制宣笔”作为礼品赠送与会的各国友人。目前,张苏宣笔已发展到二百多种品种,年产量五十余万支,其中,“宣州紫毫”、“黄山烟雾”、“乌溪清泉”、“长颈鹿”、“鹤颈”等品种,除供应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著名书画店之外,每年还有大宗出口,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刘海粟亚明陈大羽启功武中奇欧阳中石等许多书画界名家专程来到宣城市,订做宣笔。康有为的女弟子、著名书画家萧娴先生,九十高龄,用了张苏的笔后,当场写下了“万豪齐力,四德俱全”的评语。所谓“四德”,即“尖、齐、圆、健”。所制、所用的笔拥有“四德”,一直是所有制笔者、书画家的最高追求。而张苏,正是用50多年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四德俱全”这句制笔行业中的最高评价。
张苏先生于2009年6月22日不幸辞世,享年68岁。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副主任医师,198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学系,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8年,擅长形觉剥夺性弱视的诊断、治疗及手术。尤其擅长眼科斜视、弱视、眼屈光学专业疾病的诊治及斜视手术治疗。撰写论文多篇发表于核心期刊。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相关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