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凹行政村隶属于
孟津区常袋镇,位于常袋镇东南部4公里处,东邻
朝阳镇卫坡村,西邻赵凹村、小崔沟村,南邻
老城区邙山镇沟上村,北邻朝阳镇官庄村、常袋镇拐坪村,三面环沟。
村域总面积6600亩,其中林地面积495亩,耕地面积5485亩,村庄占地面积620亩。行政村下辖3个自然村,13个生产组,共512户,2183口人。
石碑凹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北宋开国功臣
石守信死后即葬此地。
石碑凹村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1032210920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0322。邮政编码为471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79,车牌号码为豫C。石碑凹村与常代社区、东小梵村、潘庄村、西小梵村、酒流凹村、姚凹村、马岭村、赵沟村、英古村、拐枣坪村、西杨沟村、土门沟村、半坡村、武家湾村、小崔沟村、赵洼村、东地村、常平村相邻。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石碑凹村地处北邙之上,位于
孟津区常袋镇政府东南约4公里处,距离
洛阳市市区约9公里。该村三面环沟,地势高低不平,东邻朝阳镇卫坡村,西接小崔沟村,南为老城区
邙山镇沟上村,北连官庄村和拐坪村,村域总面积6600亩。该村下辖3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共512户,2183口人。
人口民族
石碑凹村原名宣武村,据传说是唐
武则天的花园,后来宋代开国元勋
石守信埋在这里,逐渐成了石守信家族陵墓,陵前立起高大石碑多幢,因碑高大而多,改名为石碑凹村。石碑凹村现有
张姓253户,
房姓1户,
王姓1户,张姓系明洪武年间由
洪洞县大槐树迁至
孟津区朝阳镇官庄村,清嘉庆年迁至石碑凹村,现已近300年历史,村内有古寨一座,古寨周围是寨墙,有炮楼3处,古寨内有地道有暗井,有3孔窑洞,
抗日战争时期,洛阳北关寇家兄弟(合盛栈创始人)100多口人曾在此避难。
符家沟村位于石碑凹行政村东,距村委会1.5公里,符氏原籍为
山东省兖州府曲阜市,宋时定居
洛阳市,现洛阳市
工农乡符家屯村,清嘉庆年间从洛阳迁移于此,符家沟因村中有沟沿沟而居,且以
符姓居多,故以取名符家沟。距今已近300年历史,全村共有五姓,符姓96户,
张姓10户,
杨姓4户,
李姓3户,
薛姓1户,张、李、薛为老户人,杨姓民国时期从
常袋镇杨沟村移民,张姓舅家。
历史沿革
石碑凹村旧属
洛阳县,曾被称为宣武村,
北宋开国功臣
石守信死后葬到这里,子孙卒后也埋葬在先人附近,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家族墓地。历史上,这里碑碣林立,高耸入云,村名因此更改为“石碑凹”。
经济
综述
石碑凹村人均耕地1.5亩,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建国初期亩产只有50公斤左右,无水浇地。70年代通过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及化肥的推广使用,村打3米井5眼,使粮食单产达800斤左右,灌溉面积2500亩。
1962年政府号召发展林果业,全村13个生产组发展
苹果树210余亩,苹果部分分给农民,绝大部分出售给市场及公社供销社,90年代初期政府又一次号召种植苹果树,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近800亩,后因技术缺乏,管理不善,加之市场诸多因素,现存不足30亩。
70至80年代,户户养猪、养鸡,一部分农户养牛养羊,90年代中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养殖现象已不复存在,养殖专业户伴随着市场经济而诞生,现有养猪专业户15户,年出栏800头,
奶牛养殖户3户,奶牛存栏70余头,养鸡、养兔、养肉鸽等年收人近20万元。
解放前村内只有木匠、铁匠、染坊、修订小手工业。1965年以符玉丰为首组建村副业,以洋镐、螺拴、煤电钻杆加工为主,销售收入7万元,村集体购置40型拖拉机1台,75型拖拉机1台,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983年受现代制造业的冲击,村办副业停产。
1968年前村民照明以洋油为主,1969年
洛阳地区出资,原地委书记、27军军长赵玉轩亲自指导在符家沟库区建引水灌溉工程,辅设管道,架设电线,灌溉数百亩土地,从此石碑凹村人也告别了洋油时代,2002年10月国家投资村民集资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同网同价,村民用了上安全可靠的放心电。
石碑凹村三面环沟,因出行难给祖祖辈辈带来极大困难。2001年该村在洛工作人员张祥瑞、张成山通过各种渠道拨付资金13万元,张天木通过
孟津区水利局小流域治理项目在村南建大坝一座,修通了通往
洛阳市的南大门道路并进行硬化850米,2004年在洛阳市工作的符新和,通过关系拨付5万元水泥130吨,硬化了符家沟村至石碑凹村650米道路,2005年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
大唐洛阳热电厂占地赔款一部分硬化道路5.2千米,2006年硬化道路2.7千米。
社会
教育
解放前全村有私塾学校3个,校舍是祠堂窑洞和简易民房,解放后,1一4年级小学,直到1969年村才发展到1—6年级,1970年后村里有了初中学校,2003年
孟津区实施合点并校初中合并到常袋初中,小学由分散的三所合并至村中心小学辖小崔沟、赵凹幼儿园二园,共有教师14名,学历全部合格。
2002年以前村里一直没有正规校舍,教学在村民家里,露天地里。为培养人才,发展教育,共投资45万余元,建现代化教学楼一栋,其中个人捐资25万元,村民集资5万元,国家拨款9万元,现在校学生320人,历年来共有80多名学生进入大专院校学习。
医疗卫生
解放前村里没有医生,人均寿命不足50周岁,1963年后村里有初级合作医疗室,2007年1月1日村正式挂牌成立石碑凹村新型农民合作医疗所,参保人数90%以上,村民就医看病得到较好的保障。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石碑凹村三面环沟,70年代前沟
内河水四季流淌,鱼、虾、蟹、
黄鳝、
中华鳖随处可见,北面沟内,杏树、梨树、芦苇近百亩,参天
杨属遮地,数十种鸟类栖息于此,后因1958年大炼钢铁树木伐光,70年代末水位下降,河流干涸。
旅游
历史遗迹
神道碑
在石碑凹村西北约1公里的原上,保存着两通极为高大的石碑。其中一通屹立于圹原的农田当中,连碑带座高达5米多,经过上千年的风吹日晒,碑上的文字已经漫不清。经过专家考证,这通巨碑为石保兴墓神道碑。
在上述石碑东北方向约百米的一条土沟旁,另有一通巨碑靠沟壁而立,已断为四截,底座已被黄土掩埋,碑额刻有“大宋西平石公神道碑”9个篆书大字,碑身上的文字残缺不全,也基本上看不清楚了。据村中的几位老先生介绍,此碑为石保吉墓神道碑,原本位于石保兴墓神道碑东侧偏南约160米处的一堆杂坟旁,清朝末年,当地
张姓人氏嫌其压了他们家祖坟的风水,就将其拉倒摔成了四截。秀才梅世玉撞见,直言相劝,张姓人才将断碑运到附近的土沟旁,依沟壁拼接立起来。
据传,这两通巨碑附近方圆近1公里的地方,历史上全是石守信家族墓地,极为壮观,墓冢一个挨着一个,碑碣林立,每座墓的神道两旁都设置着造型丰富的石人、
石虎等石刻。后来,人们平坟种地,墓冢渐渐都消失了,墓碑石刻则大多被深埋到了地下,过去,人们犁地还经常绊到。
明清古寨
石碑凹村的南边,紧挨着村民现在的聚居区,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寨。
这座古寨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是依托当地的有利地形,向下深挖黄土而建的地扎窑式村寨。四周原有高高的寨墙,墙上又垒寨垛,用来防御外部侵袭。它的寨门设置得十分特别,在东寨墙根,向下挖出一条马道坡,再用砖石砌成门墙,安上厚重的木门,寨门一闭,固若金汤。
这里还有一条深洞,全长60多米,由寨内直通南部的一道深沟,南端洞口恰恰开在深沟的半腰处。村民讲,这条深洞俗称“跑反洞”,可容200余人,是旧社会人们为了躲避战争和匪乱,在寨一旦被攻破的危急时刻用来藏身逃命的。
寨内的主体建筑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明清宅院,共有十几座居民院落构成。砖木结构的各式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随便走进一座院子,从前到后,可以看到临街大门、过厅、厢房、上房、砖砌窑洞等,层次分明。院内还多植梧桐、石榴等树木花卉,显得清幽典雅。
由于古寨的居民大多搬出来生活,里面显得空荡荡的。风雨侵蚀,再加上缺乏维修保护,许多建筑已经倒塌损坏。
佛爷台
相传与考证,村东有庙宇一座,始建于明末,当时香火较盛,后诸多原因消失,在村北建庙宇——佛爷台,解放前有戏楼雕龙绘凤,殿宇金碧辉煌,苍松翠柏,每年正月二十三日,说书、唱戏、高跷、社火、卖吃的、用的、牲畜交易杂货一应俱全,热闹非凡,方圆数十里赶庙会的人数有数千人之多,世事变迁,时间推移,昔日的辉煌,解放时只留废墟一片。80年代至今有香客逐年捐资修复,庙台现盖厦房对称大问,窑洞
三孔佛像坐落其中,庙门落成,古庙会恢复,每年正月二十三日方圆数里,排鼓队、秧歌队、说书、唱戏齐聚庙前,以比高下,以助佛光四射,升平盛世,百姓开心之极。
政治
基层组织
石碑凹村,符家沟村解放前属
洛阳县翠峰乡,解放初期为洛阳县第二区沟上乡,1952—1953年组织初级社,1956年政府又搞区制,沟上村划到
洛阳市石碑凹村,符家沟村划归
孟津区海资乡。
行政区划
代表人物
何玉珍:女,1918年生,红军西路军区女兵团战士。
刘齐章:1921年生,原任盂津县林业局局长。
张勤:1931年生,原任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段长。
张成周:1932年生,曾任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党委宣传部长。
张元修:1946年生,原任沈阳军区某部政治部主任。
张克勋:1948年生,原任洛阳市建材机械厂办公室主任。
符新和:1951年生,曾任洛阳市市纪委纠风办主任。
张祥瑞:1953年生,洛阳原丰加油站经理。
张银祥:1954年生,洛阳市拆迁局局长。
符克信:现任洛阳市消防支队后勤科科长。
历史人物
北宋开国,“杯酒释兵权”后,
石守信懂得了韬晦之计,以后无论当什么官,极少过问政治,一心聚敛财富,积累下了庞大的家产。
赵光义登基后,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石守信被拜为
中书令,充任西京留守。举家来到
洛阳市,他更是疯狂地搜刮百姓,大肆聚敛。
公元984年(太平兴国九年)6月,石守信死,终年57岁,被安葬于“河南洛阳县
平乐镇宣武村”,也就是今天的
孟津区常袋镇石碑凹村,北宋朝廷还追封其为威武郡王,谥武烈。
石守信有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石保从早卒。他的长子名叫
石保兴,次子名叫
石保吉,均为
北宋重臣。和父亲一样,石保兴也属能征善战之将,多次与契丹人交战,他曾任西京(洛阳)都巡检使,为官惯用严刑,对百姓滥施淫威,被封
西平郡开国公。石保吉的做派比其哥哥更甚,他的妻子为
赵匡胤的二女儿
延庆公主,依仗着是战功卓著的当朝驸马,骄横跋扈,峻暴好杀,所到之处,总是以接待公主的名义,要求各地为其大修府邸别墅,生活极为奢侈。他历任驸马都尉、上柱国等职,也被封西平郡开国公。这兄弟俩死后,均归葬“宣武村梓泽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