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山雀(
学名:Parus bokharensis):体重17-22克,体长145-168毫米。是一种体形较大的灰色
山雀科。似
大山雀的灰色
亚种而不易辨别,但尾较长而略楔形,上体为较单纯灰色。然此种在中国仅与腹部黄色的大山雀北方亚种在分布上有重叠,因此不易混淆。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青石灰色。
栖息于针叶林、落叶林和混交林,在沙漠或沿溪流的灌丛亦可见以及曾见于
沼泽地带。至海拔2000米以上。常光顾
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地,也栖于柳树丛、果园及树林。
留鸟。性活跃,多技能,时在树顶时在地面。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以昆虫和
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
中亚至中国
西北及蒙古西南部。
西域山雀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至后颈上部黑色具蓝色光泽,眼下、颊、耳羽和颈侧白色,在头部两侧各形成一大块白斑。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体淡蓝灰色,上背与后颈间隔一窄的灰色白色黑斑。尾较长,等于或超过翅长,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仅内基部有一窄的黑斑,次一对外侧尾羽亦为白色,但内翈黑斑较大,再一对尾羽仅具小的白色尖端。飞羽
褐色,翅上覆羽颜色同背,亦为淡蓝灰色,大覆羽具宽的灰白色端斑,大翅上形成一道白色翅斑。颏、喉、上胸黑色并延颈侧延伸,几与颈侧延伸出来的黑带相遇,其余下体白色,腹中央有一条黑色纵带与前胸黑色相连,尾下覆羽有时具黑色中央条纹。
大小量度:体重♂16.9-22克,♀22克;体长♂145-168毫米,♀145-156毫米;嘴峰♂12毫米,♀12-13毫米;翅♂64.5-76.2米,♀61.5-73毫米;尾♂77-80毫米,♀76毫米;跗♂21-22毫米,♀19.5毫米。(注:♂
雄性;♀
雌性)
主要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尤其喜欢大开阔的林地和溪流沿岸树林和灌丛中活动和觅食,也出现于有稀疏树木或灌木生长的
荒漠和半荒漠或荒漠中的绿洲中,有时出现在人类住宅附近的树上或果园与庭院中。
留鸟。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鞘翅目、
鳞翅目、
直翅目、
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
美国白灯蛾为食,也吃
蚱蜢、
甲虫、
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叫声似
大山雀,但较尖细而哀婉。鸣声主调似tea-cher接pid-du, pid-du, pid-du。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
树洞和建筑物缝隙中,巢由兽毛构成。1年繁殖2窝。卵乳白色或粉红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6-18.0毫米×12.9-13.1毫米。
注:由于该物种和
大山雀非常相似,曾经有分类将该物种作为大山雀的一个亚种,但由于该物种繁殖分布区在
中亚和中国新疆
准噶尔汗国地区,和大山雀重叠而又无杂交类型出现,表明二者不杂交,已完全处于
生殖隔离,因而近来多数学者将它与大山雀分别作为不同的独立物种。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
种群规模,分布区域
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