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进
徐正进
徐正进,男,1958年8月生,营口市人,198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学士。1987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本校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8年以来先后4次赴京都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进修、合作研究、讲学。1998年晋升教授,同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农业部和辽宁省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多次被评为沈阳市和辽宁省科技工作者等,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基本情况
姓名:徐正进
任教专业:工学-生物工程学
在职情况:在(特聘)
性别:男
所在院系:
所教课程:
研究方向:水稻产量生理与遗传基础
个人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产量生理与遗传基础。主持和作为主研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约20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科学通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被国外权威刊物收录,同行广为引用。其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1篇,《英联邦农业文摘》(CABA)收录11篇。出版专(编、译)著4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先后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3门、博士研究生课程2门,指导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13名、本科生20余名,研究生学位论文连续两年被评为沈阳农业大学优秀论文,本科生学位论文获沈阳农业大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主要学术成果
代表性著作:
代表性论文:水稻的产量潜力与株型演变,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 - 维普资讯水稻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 作物学报, 2001 - 维普资讯水稻超高产育种——从理论到实践,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3 - 维普资讯
2011年7月,辽宁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二批“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沈阳农业大学徐正进教授赫然在列,成为这个以造就“两院院士”和学术大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工程中的第四位沈农人。
卓著而平凡的研究者
他是一个勤勉的科学家,三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地从事着枯燥的农业科学研究,他用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书写出一条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7月的农大校园里,一条大红条幅倍受人们的关注:徐正进教授当选为辽宁省攀登学者。这个大喜讯,让这个炎热的季节更增添了几分热度。
徐正进是谁?一般人都不知道,就连很多农大的老师也是只知其名,不识其人。
徐正进,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就是这么一个大专家,却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在学校里的生活轨迹基本是在家、研究所和实验田间移动,抛头露面的时候不多,很多人不认识他也就不足为奇了。
水稻研究所的人说,徐正进教授是最守时的人。早晨不到七点,他就来到办公室,听日语、背单词、看外文文献;白天做研究,处理材料;晚上还要打会儿羽毛球。三十年来基本如此。他的生活节奏张弛有度,就像一个大学生的作息表,简单而充实。在他的眼中,除了科研,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操心的事,他一门心思都扑在科学研究上。
徐正进很随性,没有知名教授的“范儿”,一双布鞋,穿着普通,走路一阵风。搞科研更像是干家务一样,从不需要备好行头、摆足架式。在实验田里,如果看到有哪棵稻秧有异常,他经常是二话不说,脱掉鞋袜,挽起裤腿就直接下田了,虽然从地下抽出来的水是很凉的,他却毫不在乎,拔下稻秧,确认一下到底是什么病,然后上岸冲冲脚,穿上鞋,揣起袜子,走了。等学生从实验室里找来靴子时,他早就不见了踪影。2008年3月,所里几位同事在海南省选种,徐正进正好也到海南参加全球水稻分子育种的一个国际会议。会议开完后,他来到育种基地和大家一起选种。因为此行是来参加国际会议的,根本就没有带下田选种穿的工作服,他的个子高,别人的迷彩服他又穿不了,但活还是要干,干脆就脱了外裤,只穿着一条衬裤,和同事们在地里干了整整一天。晚上,套上外裤,乘飞机飞回了沈阳市
熟悉徐正进的人说,他天生就是一个搞科研的料,做事专注,韧劲十足。他承担的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就有二十几项,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主持过6项。光这一点,就足以让人羡慕不已。谁都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支持科技创新的国家级项目,一般的高校教师能够申请到已经是十分难得,而徐正进却能申请到6项,这着实非常了不起。
想了解徐正进,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他的论文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学术论文是反映学者学术成就的主要指标,但在搞学问人的眼里,学术论文也分很多层次。一般学者看数量,优秀学者看质量,顶级学者看被引用率,而徐正进撰写的论文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从1986年至今,他一共发表论文335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62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7篇,《英联邦农业文摘》(CABA)收录21篇。据中国期刊计量指标数据库统计,2008-2010年,徐正进分别位于作物学科高被引作者第12、9和14位。登录中国知网,在机构“被引论文频次”查找中,徐正进以3271次排在沈阳农业大学被引作者第一位。
勤于钻研的探索者
他有着超常的科研领悟力,他对科技创新有着天生的敏感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科学始终保持着如孩童般的好奇心。
谈到徐正进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所里的同事们都说,徐老师对科研有很高的悟性,他的科研思路特别开阔,而他琢磨问题时的那股钻劲,一般人根本比不了。日本是世界上进行超级稻研究最早的国家,出产的大米品质也比较好。为什么中国的大米没有日本的好吃?徐正进想弄个明白。2004年,在徐正进的主张下,水稻研究所从日本购买了一台食味测量仪,这台价值40多万元、应用红外线原理来测量稻米品质的大块头,可是代表着世界上食味测量的最先进技术。刚购进仪器时,全所的人都是照着说明书,一步步按着步骤来操作,放米样,出数据,记录结果,非常方便快捷,比起常规的蒸煮法来测量食味,确实大大减少了工作量。但就是这么先进的食味仪,徐正进硬是挑出了毛病。他从市场上买回一百多个稻米品种米样,在测量后发现,粳稻品种的测量值与传统测量法差别不大,但在测量籼稻品种时,却与常规测量法存在着很大的偏离,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他把说明书翻了个遍,也没看出操作有什么不妥。实在没办法,就直接给日本生产食味仪的福斯厂方打电话咨询。经过多次沟通,厂方很抱歉地解释,这台仪器在设计模拟曲线时是以日本主产的稻作为模型设计样本。因为日本基本不种稻,也就没有相应的稻米品种作样本,所以在测量籼稻时数据就会出现了较大的偏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然徐老师亲切随和,从不对学生发脾气,但他的钻研精神却让学生时时感受到压力。徐老师每天都要浏览中国水稻信息网,关注水稻研究的最新动态,所以,他的研究生平日里也要经常查阅国内外的学术文献。有时杂七杂八的事一牵扯,对文献看得不是很及时,在徐老师那里就过不了关。“徐老师太勤奋了,他看的文献比我们还要多。”徐老师经常对学生讲,不能把科研仅仅当成一项工作,搞科研,必须要心里装着科研,还要时刻琢磨着,“每天上班干8个小时,回家一点不想,科研还是搞不好。”正是如此,徐正进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一直都非常高,在最近5年里,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1篇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有2篇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这与徐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有人说,搞科研容易把人搞“傻”了,而在徐正进看来,做学问就是要有这种“傻”劲,只有“傻”,才能专注,才会全心投入,才能搞出真东西来。
徐正进教授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在本专业学术领域里已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专家,但他仍然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在科学世界中不断求知的探索者,他对科学始终怀着一颗孩童般的好奇心。
院士团队中的执行者
他是陈温福院士最亲密的合作者,他们是水稻育种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们用近三十年的精诚合作,开创了沈阳农业大学超级稻育种的辉煌。
徐正进教授现在是水稻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是陈温福院士。水稻研究所现在是省部共建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好,仪器设备先进,整个科研团队在全校也是第一流的。可在30年前,却不是这个样子。1982年,杨守仁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陈温福还在读硕士,同年,农学专业本科生徐正进因为选择了水稻育种方向也来到水稻研究室(水稻研究所的前身)一起做研究。作为杨先生的门下弟子,他们相伴的足迹一起走遍全国大江南北,也一起经历了水稻研究所的探索、低谷和崛起。那时候,水稻研究室的实验田一共就五、六亩地,地块小,经费也少,各个实验环节基本都是人工来做。陈温福和徐正进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共同翻地、整地、插秧、收割,那一块块田沟垄间,播种的不仅是水稻育种研究的希望,也播下了两个人30年不变的深厚友谊。
1984年,水稻研究室正在进行通过选择理想株型来提高水稻产量的研究,当时贵州大学的刘振业教授和刘贞琦教授合作出版了《作物光合作用》一书,里面对株型选择介绍比较详细。为了能够更深入透彻地学习,陈温福和徐正进决定到贵州农学院向两位老师当面请教。到了贵阳市,离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只有一百多公里,但两个年轻人为了能尽快回沈阳市赶上水稻插秧,只在贵阳停留了一个白天,就连夜匆匆登上了返程的火车。
近二十年来,水稻研究所获得的科技奖励和成果不少,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的、农业部的、辽宁省的奖励,林林总总,不下几十项。在这个团队中,陈温福院士是领导者,而排名第二的,几乎都是徐正进。在科研分工时,陈院士承担着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实践育种,而徐教授则注重做基础理论研究和成果总结。当笔者试图用“助手”来形容徐正进时,陈温福院士说:“不,我们是一个团队,徐教授是这个团队Idea的执行者。”
在年轻同事和学生的眼里,陈老师严谨严肃,徐老师亲切随和。我们无法从性格上来寻找他们在一起如此长时期亲密合作的元素,但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他们在做学问时一样的锲而不舍,一样的孜孜以求,一样的淡泊名利。而在这背后的,是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持之以恒的探索。
2009年10月,陈温福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志着沈阳农业大学几代人的学术传承进入了一个新时代;2011年7月,徐正进被遴选为辽宁省攀登学者,进入了接近中国顶端科学家的最高序列。他们共同开启了沈农稻作科学研究的新篇章。
不想当“官”的学术领导者
他在单位中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和力和好人缘,别人说他肯定能当好“官”,但他却从来没动过一丝当“官”的念头。
徐正进现在担任着省部共建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但这些“官衔”都是科研机构的业务负责人,没有一个是行政机构的职务。在这些机构中,徐正进承担的角色不是领导,而是带着大家搞研究的项目带头人。其实,徐正进不单科研做得好,对于学院和学科的工作也承担了很多。学科、实验室的申报、验收、评估材料,有很多都是他亲自起草的。不仅如此,他办事公正,为人真诚,周围很多人都说,徐老师要是做行政,也一定会是个好领导。
可徐正进对此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行政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绝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什么人都可以做。有人搞科研感觉很累,总没有科研思路,但做管理却得心应手,而且管理得非常好,这就是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兴趣不同,适合的岗位也不一定相同。同样的道理,好学者不一定就能成为好领导。我已经搞了30年的水稻研究,很熟悉这项工作,也非常愿意做。现在水稻所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你现在要是不让我做,我倒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至于行政管理工作,真的不适合我,我也做不了。从他平和的微笑和一脸真诚能够看出,当“官”,他真的无意于此。
后记:徐正进教授每天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简单的作息时间表,而他勤奋钻研的脚步却从未停歇。今年3月份,徐正进主持的项目“北方粳稻穗型改良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应用”申报了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4月份,他获得了“辽宁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对他在科研岗位上所做出的突出成绩的奖励;7月份,辽宁省攀登学者计划公布,他成为了一名“攀登学者”,成为了“两院”院士和学术大师的培养目标。勇于攀登的徐正进注定要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一路前行。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情况
个人简介
主要学术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