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顶雀(学名:Schoeniparus brunneus subsp. superciliaris)是
幽鹛科小型鸟类。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和枕棕褐或橄榄褐色,头侧有一对黑色侧冠纹,从眼上方直达上背,并在上背形成若干道黑色纵纹。头顶至枕部各羽有的具窄的暗色羽缘,形成鳞片状;侧冠纹外面有一宽的褐灰色纵纹、呈眉纹状,向后延伸到颈侧;眼先和颊近白色、微缀黑纹。耳羽浅灰褐色或浓褐色,头侧和颈侧灰色。上体和两翅表面橄榄褐色,下背和腰沾棕。尾褐色或深褐色。外侧尾羽内朔较暗,外嘲较鲜亮。两翅暗褐色,其表面与背相似。三级飞羽沾棕,其余飞羽外翻羽缘棕褐色。下体颏、喉、胸、腹乳白色或污白色,胸、腹沾棕或微沾灰色,胸侧灰橄榄色,两胁橄榄褐色或棕橄榄褐色,尾下覆羽棕褐色或浅茶黄色。
褐顶雀鹛是中国特产鸟类。分布于中国甘肃南部、陕西南部、
安徽省、
湖南省等
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各省,东至
江西省、
福建省等东南沿海,西至四川、贵州、云南,南至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岛和台湾。
习性:
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林缘地带的次生林、阔叶林和林缘灌丛与竹丛中,也频繁地出入于路边、耕地和居民点附近的山坡灌丛和草丛。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性活泼而大胆,常在林下灌丛与竹丛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也频繁地在草丛中或农作物枝叶间活动和觅食,见人也不飞,有时快到眼前,才突然飞走。
繁殖期4-6月。在
福建省中部的巢主要由枯草和枯叶构成,巢呈球形或半球形,窝卵数4枚,卵绿白色、被有蓝灰色和
褐色斑点与斑纹,卵的大小为22毫米×16毫米及21毫米×16毫米。据颜重威(1984)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繁殖期亦在4-6月,巢由
芒草、枯草和枯叶构成,呈椭圆形,侧面上方开口,巢多置于靠近地面的灌丛中。巢高17厘米,宽10厘米,巢口直径5-7厘米,深5厘米。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毫米×16毫米。
在中国
种群数量约为100-100,000个繁殖对(巴西,2009年)。种群数量较丰富。其中在云南
金沙江下游两岸海拔1000米左右的亚热带阔叶林为常见种,每小时平均遇见率为1-10只;在稀树灌丛草坡为稀有种,每小时遇见率平均不及1只(
何晓瑞等,1980),在陕西秦岭,种群数量较少,在176个工作日内,仅有4天遇见,平均每日遇见数为1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