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鸟龙
双孔亚纲蜥臀目动物
拟鸟龙(学名Avimimus)是窃蛋龙下目拟鸟龙科下的唯一一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蒙古,距今约7,000万年前。它的学名意思是“鸟类模仿者”,因为它的样子很像鸟类。
简介
中文名称( chinese )→ 拟鸟龙
含义( meaning )→ 模仿鸟的恐龙该龙的翻译出现了重复的问题 与似鸟龙(ornithomimus)一样,拟鸟龙的拉丁文翻译都是 "鸟纲 mimic" ,于是我们统一其中文名称 拟鸟龙科所属的全部龙称 拟xx龙;似鸟龙类所属的全部龙称 似xx龙
类(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兽脚类
tetanurae 坚尾龙类
鸟兽脚类 鸟兽脚类
虚骨龙类 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 手盗龙形类 模式种( type 物种 )→ a. portentosus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
发现地层( stratum )→ ...
食性( diet )→ 肉食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 长1米
推测体重( 质量 )→ 15公斤
路虎第四代发现( discoverer )→ kurzanov,1981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kurzanov,1981
名称含义:“鸟的模仿者”因为它看起来很像鸟
时代:8500万年至7500万年前
化石产地:蒙古
大小:体长1.5米
它没有牙齿,是具尖利牙齿的肉食性恐龙的后裔.它是跑得最快的恐龙之一,可能以昆虫为食。我们不知道它是否像某些恐龙那样具有羽毛。
拟鸟龙是拟鸟龙科下的唯一一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蒙古,距今约75百万年前。它的学名意思是“鸟的模仿”,因为它的样子很像鸟类。
拟鸟龙的化石是由Sergi Kurzanov于1981年在Djadokta地层所发现。模式种是“A. portentosus”。
于1991年,查吉特(Sankar Chatterjee)设立了拟鸟目,并包括了拟鸟龙在内。但是大部份古生物学家都不使用这个目。
拟鸟龙是一细少的恐龙,臀部高约2.5呎。头颅骨与身体比较相对地细少。在有关的偷蛋龙科及近颌龙科,拟鸟龙有着鹦鹉目后的喙及没有牙齿。但是,在前上颚骨的尖端有一列像牙齿的伸出物,使喙有锯齿的边沿,估计它会是草食性或杂食性的。颈部细长,颈部脊骨较其它窃蛋龙下目更长。
不像偷蛋龙科及近颌龙科,背部脊骨没有开口供气泡之用,可见拟鸟龙是较原始的生物。前肢较短,手掌骨像鸟类一样是融合在一起,尺骨上有隆起物,Kurzanov解释这是羽毛的接触点。肠骨差不多是水平的,形成很阔的臀部。脚部亦很细长,估计拟鸟龙是很专长跑步的。
物种分类
由于拟鸟龙的外形类似鸟类,而非当时常见的恐龙,因此一度被认为是鸟类的近亲。Kurzanov当时针对拟鸟龙而提出,与始祖鸟相比,拟鸟龙更接近鸟类的直系祖先;而始祖鸟并非鸟类祖先的近亲,与过去的理论不同。
在1981年,Kurzanov建立了拟鸟龙科(Avimimidae),以包含拟鸟龙属。于1991年,萨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设立了拟鸟形目(Avimimiformes),并包括了拟鸟龙在内。但是大部份古生物学家都不使用这个目。
发现过程
拟鸟 龙的化石是由俄罗斯挖掘团队在蒙古发现,并于1981年由古生物学家Sergi Kurzanov命名。在过去,拟鸟龙的出土地点被认为属于德加多克塔组(Djadochta Formation)。在2006年,另一个拟鸟龙标本被发现;而研究人员推测Kurzanov可能搞错拟鸟龙的化石出土地点,应该是来自于更年轻的纳摩盖吐组(Nemegt Formation)。
模式种是奇特拟鸟龙(A. portentosus)。由于发现化石时,缺乏尾巴部分,Kurzanov当时认为拟鸟龙没有尾巴。后来的其他拟鸟龙化石则具有尾椎,确定尾巴的存在。
在1996年,第二个拟鸟龙的化石被发现,是个接近完整的标本;后在2000年,这个化石经过正式的研究叙述。此外,该地区发现了许多小型兽脚亚目的足迹化石,被认为是拟鸟龙留下的。在2001年,一些零散化石被归类于拟鸟龙属,但不属于奇特拟鸟龙,可能是另一个种,被标名为Avimimus sp.。
在2008年,菲力·柯尔(Phil Currie)带领一个由加拿大美国、蒙古的古生物学家团队,宣称发现一个有大量Avimimus sp.化石的尸骨层。这个尸骨层来自于纳摩盖吐组,位在巴鲁恩戈约特组(Barun Goyot Formation)的上方10.5米处。这些化石来自于至少10个拟鸟龙的个体,但地底下可能还有更多化石。这些化石包含成年个体、亚成年个体。成年个体的体型差异不大,显示它们是有限生长的动物。成年个体的跗骨(Tarsometatarsus)、胫跗骨(Tibiotarsus)愈合程度高,也许多明显的肌肉附着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集体化石代表拟鸟龙是群居动物。
物种特征
拟鸟龙 是一小型的恐龙,臀部高约45厘米,身长1.5米。与身体比较,头颅骨相当小型,但眼睛与脑部相较而言较大。保护脑部与眼睛的骨头很大。科学家推测拟鸟龙具有大型脑部。
与相关的偷蛋龙科及近颌龙科相比,拟鸟龙有着类似鹦鹉目的喙嘴,没有牙齿。但是,在前上颌骨的尖端有一列像牙齿的伸出物,使喙有锯齿的边沿,它被估计是草食性或杂食性的动物。Kurzanov则认为拟鸟龙是以昆虫为食。
拟鸟龙的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相当大,枕骨大孔是头骨上的洞,连接脑部与脊髓。枕骨髁(occipital condyle)小,显示头部的重量轻。颈部修长,颈椎较其他窃蛋龙下目更长。不像偷蛋龙科及近颌龙科,背椎没有开口容纳气囊,可见拟鸟龙是较原始的动物。
前肢较短,手掌骨像鸟类一样是愈合在一起,尺骨上有隆起物,Kurzanov解释这是羽毛的附着点。在1987年,Kurzanov宣称拟鸟龙的化石具有羽茎瘤;路易斯·齐亚比(Luis Chiappe)则宣称在尺骨发现类似的肿块,功能不明。Kurzanov认为这些羽茎瘤是羽毛的附着处,因此拟鸟龙可以初步的飞行。肠骨长而且几乎是水平的,形成很宽的臀部。对于尾巴的了解甚少,但从臀部显示它们的尾巴很长。脚部亦很修长,拟鸟龙被估计是很专长跑步的。拟鸟龙的胫骨比股骨长,这是善奔动物的特征。它们的脚部拥有三个脚趾,上有狭窄的尖状趾爪。
重大发现
2009年3 月17日依据中美古生物学家最新研究显示,0.9亿年前在现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戈壁上一群年轻类似鸟类的恐龙身陷湖泊旁的沼泽之中,成为一片“恐龙墓地”。
国际探险小组发现一群年轻拟鸟龙陷入泥潭中集体死亡,进而揭示拟鸟龙更多的生活习性。
这群年轻恐龙在沼泽的突然死亡提供了罕见的恐龙社会习性快照,这群恐龙全部由似鸟龙(ornithomimid dinosaur)组成,它们的集体死亡暗示着未发育完全的恐龙幼体缺少成年恐龙群体的照顾,很可能成年恐龙群体都忙于筑巢和孵化。芝加哥大学教授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是《国家地理》驻外探险家,他说:“身陷沼泽的这群恐龙中没有成年体或刚孵化出来的恐龙。”内蒙古自治区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谭琳强调称,这些年轻的恐龙形成一个群体独立地生活着。
在塞里诺的实验室里有一对保存完好的骨骼化石,其中完整地保存着该动物胃中的最后晚餐和胃内碎石。据悉,这对骨骼化石于2月底运回中国。据悉,2001年谭琳、中国科学院的赵希金(音译)和塞里诺领导一支国际探险小组发现这些拟鸟龙骨骼,该探险小组成员还包括:美国蒙大纳州立大学的大卫-瓦里奇奥(David Varricchio)、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杰弗里-威尔逊(Jeffrey Wilson)和《国家地理》驻外探险家加布里埃尔-里昂(Gabrielle Lyon)。
瓦里奇奥说:“对于现今存活的物种而言,很难发现它们陷入泥潭的‘群体墓地’,这是最好的蹄形状哺乳纲化石样本。”这个恐龙墓地中第一块恐龙骨骼化石是由中国地理学家197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戈壁一处荒凉风化的小山丘底部发现的,20年之后,中日考古小组挖掘到第一具恐龙骨架,并将这种恐龙命名为拟鸟龙。
探险小组认真记录了所有恐龙骨骼的位置和相应岩石层的详细情况,试图理解有多少相同种类的恐龙数量在同一地点腐烂死亡。他们发现这些恐龙骨骼都面朝一个方向,暗示着它们很可能是在短间隔时间内集体死亡。
这次考古挖掘工作证实了一次远古时期悲惨的灾难,虽然多数骨骼都位于同一平面,但是它们的后腿深深地陷入泥潭之下。仅有它们的臀部骨骼消失不见,这很可能是当这些年轻死亡之后,食腐动物以它们的尸体为食。塞里诺说:“这些恐龙在泥潭中逐渐死亡,它们拼命地挣扎只是更加吸引了附近的食腐动物或掠食动物。”通常风化、腐食动物清扫和骨骼转移将清除远古动物死亡的直接证据,但是该考古地点却提供了这群年轻恐龙死亡的最佳证据。
在泥潭周围的骨骼标记显示它们在死亡前曾试着逃脱。瓦里奇奥指出,对于此次考古发现我感到兴奋,但又感到难过。我感到难过是因为这里有大批的恐龙死亡,令人感到兴奋的是这是很罕见的深入全面考古挖掘。除了展现了恐龙群的构成和习性,该考古地点挖掘出的微型骨骼让科学家颇感兴趣,依据头部骨骼结构,研究人员甚至能准确分析恐龙眼球的大小。塞里诺说:“拟鸟龙将会成为科学家最全面熟知的恐龙物种之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物种分类
发现过程
物种特征
重大发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