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学强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卢学强,1972年出生,2005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环境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他共发表了70余篇中、英、日语论文,并出版了5部编译著作。卢学强曾获得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等荣誉。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9年9月至1993年9月,卢学强在吉林大学(现吉林大学)地球化学与勘查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学士。1993年9月至1995年7月,卢学强在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学习,取得工学硕士。2001年10月至2003年9月,卢学强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地球环境科学专业学习,获得环境学硕士。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卢学强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地球环境科学专业学习,取得环境学博士。
科研教学经历
1995年7月至1997年2月,卢学强在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工作,其间于1996年1月被评为助理工程师。1997年2月至2001年10月,卢学强担任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技术公司生态一室副主任,在此期间,1997年11月被评为工程师,2001年11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2000年1月至2000年12月,卢学强在日本TBR安尼普株式会社进行技术研修。2006年1月至2006年3月,卢学强任名古屋市大学COE研究员(博士后)。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卢学强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Leigh海洋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07年8月至2017年8月,卢学强担任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其间于2007年12月被评为正高级工程师。2017年8月起,卢学强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授。
社会任职经历
2023年3月8日,卢学强当选中国致公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
人物简介
卢学强共发表中、英、日语论文70余篇,出版编译著5部。曾获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地球化学、水生态技术、流域污染控制
课题项目
2015-2018,海河南系独流减河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课题负责人
2014-2017,典型工业园区企业废水预处理技术评估与标准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子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2009-2011,北方典型缺水城市水环境问题诊辨及污染控制配套标准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子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2008-2010,北运河下游污染源治理技术与示范,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子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2010-2012,清净湖生态系统重建与管理决策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课题负责人
2013-2016,渤海湾沉积物来源的百年变化,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
2013-2016,Better H₂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ianjin Binhai New 面积 (TBNA) with less pollution discharge to the rivers and Bohai Sea,中欧环境可持续项目,项目负责人
2011-2014,Watershed Eutrophic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through system oriented process modelling of Pressures, Impacts and Abatement actions,中挪国际合作项目课题,课题负责人
2015-2018,南水北调来水对天津市受水湖库的水生态环境影响,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京津冀合作专项,项目负责人
2011-2015,渤海湾天津段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机制的地球化学解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
主要成果
2015年,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4年,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2013年,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3年,获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2011年,获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论文论著
编译著:
辛志伟,孙韧,卢学强,2009. 区域水环境综合解析与管理策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p422;
卢学强,梁雪慧,2010. 环境保护与产业振兴:北九州生态工业园零排放的挑战,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p72.;
Wen J., Lu X., 2010. Eco-industrial parks and applicati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 China, I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dvancements and Trends (电子数据系统 Teuteberg F., Gomez J. M.), IGI Global, Hershey USA, 395-408.
论文:
英文论文:
Ran L., Zhao C., Xu W.,Lu X., Han M., Lin W., Yan P., Xu X., Deng Z., Ma N., Liu P., Yu J., Liang W., Chen L., 2011. VOC reactivity and its effect on ozone production during the HaChi summer campaign, Atmospheric 化学 and Physics 11, 4657–4667.
Lu X., Matsumoto E., 2009. Implications of excessPb andCs in sediment cores from Mikawa Bay,Japa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1, 707-712.
Lu X., Bibby R. L., Ford R. B., Webster-Brown J. G., 2008. Creating metal-spiked bed sediments: a case study from Orewa 河口湾, New Zealand,Environmental 毒理学 and 化学27, 2088-2096.
Lu X., 2008. Comment on “Thermodynamic and isotherm studies of the biosorption of Cu(II), Pb(II), and Zn(II) by leaves of saltbush (滨藜属 canescens)”,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40, 739-740.
Lu X., 2007. A note on removal of the compaction effect forPb method,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65, 142-146.
Lu X., Matsumoto E., 2006. LEADAT: a MATLAB-based program forPb 数据 analysis of sediment cores,ACTA OCEANOLOGIC SINICA25(6), 128-137.
Lu X., Matsumoto E., 2005. Recent sedimentation rate derived fromPb andCs methods in Ise Bay, Japan,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65, 83-93.
Lu X., Matsumoto E., 2005. How to cut a sediment core forPb geochronology: a supplement,Environmental Geology49, 251-252.
Lu X., Matsumoto E., 2005. How to cut a sediment core forPb geochronology,Environmental Geology47, 804-810.
Lu X., 2004. Application of the Weibull extrapolation toCs geochronology in Tokyo Bay and Ise Bay, Japa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73, 169-181.
社会学术
2016.10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5.10 教育部环境类工程教育认证专家
2015.10 天津市循环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委员
2014.09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 委员
2011.05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009.12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排水委员会 理事
参考资料
卢学强.南开大学.2024-08-2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科研教学经历
社会任职经历
人物简介
主要研究领域
课题项目
主要成果
论文论著
社会学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