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是
吕宗力主编,
北京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专业图书。该书收录了15000多个词条,详细介绍了
中原地区历代官吏名称、职官术语、级别及其在历史沿革中的变化。吕宗力,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现为美国
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博士生,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内容简介
职官制度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对政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职官制度的设置废罢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政治状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涨落兴衰,有时和职官制度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交游,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与职官制度都有过关联。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离开了职官制度也难以理解。历史学者将职官制度与目录、年历、地理诸学并列,视为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是十分恰当的。
内容节选
我国历史悠久,在职官制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谓“职官”,在古代是文武百官的通称。传说我国从夏代开始,就有了职官的设置。至少从商代起,就有了确切的有关职官的记载。《左传·成公九年》即以“职官”一词称官位。《左传·定公五年》“职官五正”,即以“职官”泛指众官。大约产生于战国时代的《
周官》(即《周礼》),表述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的一套宏大的职官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第一次整理和总结。此后,历代
正史大都有“职官志”之类的专篇叙述职官状况。唐以来,又有通典、通考、会要等大型
政书,多辟专章叙述职官制度。此外,前人还编过一些专著,断代的如《汉官》《汉旧仪》《
唐六典》《
诸司职掌》等,通述的如《职官分纪》《职源摄要》《历代职官表》等。它们为了解历代政体的主干——职掌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它们可以看到历代国家机关的组织管理的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及其整体运行机制。其间引人注目的是,在我国漫长的
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整套设署分职、督促监察、任免升迁、告老退休等制度,曾有效地保证了
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其腐败淫滥诸弊也曾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对此,历朝统治者和学者们多有总结。其实践形式之多、议论之广,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古代职官制度及其理论,对世界文化有巨大的贡献。我们应当珍视这份遗产。
我国古代职官的置废沿革、 职掌变易极为复杂。 不仅历代有因有革, 一朝之中也常有变化。 一名多义、 一义多名、 名不符实、 有实无名的情况极为常见。 以上我们提到的那些职官的资料或著作,各有局限,尤其难以作为便于查阅的工具书使用。对此, 读者多感烦恼。 本世纪五十年代, 有关方面即想解决这个问题, 终因工作量和难度太大、 人力不足而作罢。 “文化革命”前后, 出版了《
辞海》和《
辞源》修订本,其中收有一定数量的职官制度辞目, 暂时解决了这一饥荒。 八十年代后, 国内外又相继出版了几部简明“职官辞典”,由于容量等关系,仍难以满足需要。 鉴于此, 自1984年起, 我们即组织同仁, 着手编写这部大辞典。我们的指导思想, 第一是力求做到收辞“全”。 但凡是
中原地区古代所见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职官、勋官、
散官、 封爵及尊称、 别称、 俗称、 简称、 合称、 联称, 农民起义、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所设职官, 官场用语、
白话文, 一律予以收录。 因此, 在材料上努力博采, 除
正史外, 并及
政书、 实录、碑铭、 简、
封泥、 词赋、 文集等。现收辞二万余条, 成为目前国内外最大的一部中国古代职官辞典。
我们力求做到的第二点是释文准确、 完整。重点是写好“通条”。 有些职官名称,数代并见, 且忽置忽废, 职司、 品秩等变化较大。 即使名家, 也难一一廓清。 为了保证释文质量, 我们采取了有效的写作程序, 即对某一辞目, 由学有专长的编撰者各自提供断代素材, 集中之后按时序编排, 再交一人综合写成释文, 然后请各提供素材者复审, 经讨论后再定稿。 这样,避免了不少通条释文极易产生的缺漏或误。我们还注意吸收前人和当代史学界的研究成果, 择善而从。 有许多释文, 经编撰者自己根据纷繁歧异的史料, 反复推敲、 仔细研究后写成, 实际上已是撰写者的新成果。 惟其如此, 我们对一辞多义的义项的分立才有更准确的把握; 对机构及其职官的沿革演变的叙述, 才不至于繁复杂乱。
凡例
一、本书收词时限,上起
先秦,下迄清亡。内容包括历代中央、地方的
文华殿大学士、官署名(包括主要的别称、俗称、简称、合称等),以及与
官制有关的各项制度(如选举、考核、封爵、俸禄、服饰、印信、文书等)中的主要词汇和常见的官场用语。对历代农民政权和周边各族政权的官名、官署名亦择要收录。共计收词21659条。
二、词目来源以二十四史及《
清史稿》为主,并参考有关
政书、碑铭、私家著作等。
三、本书使用规范
简化字,容易引起歧义的字保留原来的繁体或异体。
四、词目按第一字笔画数和起笔笔形一丨丿丶乛顺序排列,首字相同的按第二字笔画数和起笔笔形排列,依此类推。
五、一词多义的用①②③分项叙述,一义中再需分项的用(1)(2)(3)分述。需要参见、互见的词目均在释文后注明。
六、历史纪年采用旧纪年,夹注公元纪年。公元前一律加“前”字,公元1——99年一律加“后”字,100年以后不加。同一词条或同一义项中重复出现同一年号时,只在第一次出现处夹注公元纪年。两个年号并存时,只用与该词条有直接关系的年号。
七、古地名在必要时夹注今地名。
八、对一些不常见的词目,释文中提供了资料来源,以便于读者查阅。
九、为方便读者,卷末附有《历代职官品位表》《历代中央机构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