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集镇,是
淮阴区辖乡。1957年为丁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三干渠西岸,距县城9公里。淮新公路、淮泗公路过境。辖丁集、浪石、新尼、农庄、董周、新堆、乔庄、劳动、潘淡、宗楼、路西、公路、桥东、胡庄、娘庄、共和、南农庄17个村委会。农业以种养业为主,产水稻、小麦等。丁集镇位于淮安市北大门,205国道、325省道、
宁连一级公路北绕城段交汇于此,
新长铁路、宁淮高速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
1957年为丁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辖丁集、浪石、新尼、农庄、董周、新堆、乔庄、劳动、潘淡、宗楼、路西、公路、桥东、胡庄、娘庄、共和、南农庄17个行政村。2007年辖丁集、宗楼、农庄、胡庄、娘庄、七一、西站、浪石、劳动、潘谈10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共有8969户33616人。
全镇总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33亩,下辖10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社会人口33616人,其中农业人口27106人。财政总收入达到1082万元,实现了当年翻番的预期目标,连续五年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财税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七年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责任目标考评先进集体”;荣获区“新农村建设争先奖”第一名;在全市110家非城关乡镇综合实力排名中前移三位,居于全市第10名;被省安监局表彰为“全省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被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省级依法行政工作示范点”。
新引进各类项目1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个,协议引资5.15亿元,实现
固定资产到位资金3.45亿元,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
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其中,落户
淮阴经济开发区的江苏
三得利(淮安)啤酒有限公司4月份签约,6月份竣工投产,引资总额2亿元,是全区引进的第一个世界500强企业。领导班子定人帮办项目实行挂钩服务企业制度,解决了企业征地、招工、用电等问题。全年完成技改投入2.84亿元;新培育列统企业3家,总数达到9家;全年工业企业产值、销售、利税分别达9.1亿元、8.94亿元、1.51亿元,其中木业加工、冶金两大优势产业发展迅猛,全年实现产值4.55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50%。新增
个体工商户148户,新增私营企业17家。
通过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加大资金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新增
节能日光温室大棚409幢,总数达到1509幢,消灭了日光温室空白村。在农庄、丁集、娘庄等3个村分别建成日光温室百亩连片区。镇财政投入60多万元,为5个项目区架设了供电专线;对新建棚户新上
大棚卷帘机给予每台1500元资金补助。共上卷帘机150台,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争取国家级财政支农资金500万元,在胡庄、娘庄、农庄启动了“绿色食品蔬菜设施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高效规模
种植业设施化工作先进单位”。养殖业
总产值达3200万元。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位列全市第一。结合世行三期、淮涟灌区改造、河塘整治、“一池三改”等项目建设,先后改造电站5个、修建防渗斗渠、农渠26.5公里、修建农桥、斗渠桥等100余座,整治村庄河塘12个,新建沼气池395个,新、改建三格式厕所500座,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荣获“村庄河塘整治、乡级河道
疏浚工程一等奖”。
镇财政出资为全镇所有
低保户缴纳了农村新型合作
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两免一补”政策,中小学新建学生宿舍楼1幢、篮球场4个,小学被评定为“省级文明学校”;建成农家书屋10个,镇文化活动中心通过省级验收;翻建一新的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评定为“省级文明敬老院”。投入26万元建成了
计划生育“世代服务中心”,形成了镇村干部“包村、包组、包户”的计划生育责任全覆盖管理工作机制,以“四项手术”扫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为抓手,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及时足额兑现农村独生女家庭父母奖励扶助金和60周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逐步形成利益导向机制;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活动,转变群众生育观念,倡导新型生育文化。派出所、卫生院等单位积极参与和服务计生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计划生育率达98.9%,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在全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考评中获得第一名。投资887万元的
镇区街道改造工程于12月份全面竣工。借鉴城区模式,在全区农村乡镇中首家通过规范程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引入
房地产开发企业出资6000万元进行镇区小宗河改造,规划、建设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为一体的“丁香花园”。年底,完成一期工程的50%。投入89.5万元铺设了丁娘线、农庄线、丁宗线等农村
水泥路2.94公里,“三纵六横”的道路主框架基本形成,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开展查违治违工作,共拆除违章建筑1200平方米;开展“五小”行业从业人员培训220人次。全镇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初步形成,顺利通过市级卫生乡镇复查验收。
结合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劳动力1680人,新增劳动力转移1750人,其中异地输出1320人,被省劳动和
社会保障厅表彰为2007年度“
江苏省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70元,同比增长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