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人
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
大荔人(Dali man),又称智人大荔亚种,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1978年,大荔人化石在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附近的北洛河第三阶地砂砾层中被发现,因此得名。该化石是一具不足三十岁的男性颅骨,具有明显的早期智人体质特征。
形态特征
大荔人头骨化石保存较为完整,缺少下颌骨和牙齿。脑颅右侧后上部及左侧颧弓缺损,硬腭及齿槽受压挤而向上移位,导致颜面下部变形。头长207毫米,头宽经复原后测量为149毫米,重450克。头顶低矮,前额扁平,眉脊粗壮,吻部不甚突出,颧弓细弱,颅骨最宽处不在颅底而在颞骨鳞部后上部。颞骨鳞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圆鳞状,面部扁平。脑容量估计为1120毫升。总体而言,大荔人的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面部特征与现代黄种人相似,与欧洲、西亚的早期智人差异较大。
生活环境
大荔人生活在中更新世末期,距今约15至20万年前。他们的生活环境包括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如古菱齿象、肿骨大角鹿非洲鸵鸟等,以及鱼类和软体动物门化石。植物孢粉分析显示,当时的气候不如北京人生活时期的温暖湿润,可能更为温和且干燥。
文化遗物
大荔人的石器制作技术较为原始,以石英岩石片为主,石器类型单调,器形较小。石器种类主要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石锥,但未发现盘状刮削器、砍斫器和石球。石器的修理工作粗糙,刃缘曲折,刃口不齐,钝锐均有。单刃石器多于复刃石器,单刃石器的刃口多在毛坯左侧。这些特征表明大荔人与北京人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值与影响
大荔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蓝田人向丁村人过渡的空白,为研究汾渭谷地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这一发现对了解和确定陕西省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性质也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大荔人”遗址.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10-31
陕西寻古|中国早期“智人”的代表.http://www.silkroads.org.cn/portal.php?mod=view&aid=60882.2024-10-3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环境
文化遗物
价值与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