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以
法国港口城市勒阿弗尔为背景,讲述了擦鞋匠马塞尔在艰苦的环境下帮助一个
非法移民的小孩去找寻妈妈的故事。2011年,该片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
费比西奖。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饰)是一位以放荡不羁而出名的作家。他前往港口城市勒阿弗尔隐居,并且成为了一名擦鞋匠。这份高尚但收入菲薄的工作令他感觉更为接近大众。正当他放弃作家生涯,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由附近小饭馆、擦鞋摊及妻子阿勒提组成的简单生活时,命运却将一个来自非洲的移民孩子推到了他跟前。与此同时,妻子阿勒提(
卡蒂·奥廷宁饰)因为重病需要卧床,马塞尔不得不再次面对人情冷暖。幸而他生来便性格乐观,而街坊邻居也给予他热心的帮助。警察对避难男孩的管制越来越紧,这让他感受到了西方人权国家的压迫。
在影片进入摄制期以前,导演
阿基·考里斯马基就有了要拍摄一部电影来描述非洲孩子在欧洲生活情况的念头。阿基·考里斯马基起初想把影片的地点定在马赛或者是
西班牙、
葡萄牙的港口城市。但是当他发现勒阿弗尔之后,他就决定该片在那里拍摄。阿基·考里斯马基认为勒阿弗尔不仅适合影片的拍摄,而且把勒阿弗尔用作电影的名字也很贴切。
2010年3月23日,影片正式开拍。该片一共耗资380万欧元,其中
芬兰电影基金会提供了75万欧元。在拍摄期间,勒阿弗尔当地的居民与一些真实人物都参与了影片的拍摄。2010年5月12日,影片结束拍摄。
《勒阿弗尔》以简洁冷峻的试听语言勾勒出曲折的人物命运。影片把“移民”这个话题演绎成一则政治童话,并在呈现
法国社会现实与“复古”电影风格之间巧妙流转。影片继承了导演一贯的幽默风格,黑色、生硬的冷幽默喜剧效果显著。而片中多种类型电影的杂,更是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视听效果。该片的风格朴实无华。无论是酒馆还是底层市民的住所,都有一种极简主义风格,像是仍然停留在
社会主义时期。人物的服装也体现出了简单的特征。虽然是描述底层生活,但是导演在刻画
无产阶级人民时,始终赋予他们干净、整洁、肃穆的状态。(
搜狐、《
新京报》、网易、
新华网、北方网评)
《勒阿弗尔》展现出了一种外在的幽默,而这种幽默是靠对话和场景同时表现的。影片中包括主角在内的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嘲”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呈现在镜头语言上以后就是
风格化极强的幽默。相比那种隐藏的幽默,片中的幽默更为温暖和光明。影片不是一种自我梦幻般的呓语,而是通过角色唠叨不休的对话来实现需要表现的讽刺。然而,影片也有不足之处。导演最为擅长的那种靠画面空白和静止画面营造气氛的力量在片中过多的对话中弱化了许多。(
腾讯新闻客户端、网易评)
《勒·阿弗尔》将观众带到一个似曾相识但又陌生的世界中。这个故事所牵涉的一切话题都非常沉重和残酷。然而,导演并没有用
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处理这个故事。配合着摄影机所营造出来的温暖色调,影片故事的走向非常完美。另一方面,演员们的表演也带有些许舞台表演的痕迹,一些动作和表情会显现出某种刻意的夸张。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加该片的幻想色彩。(《
东方早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