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吉(1931年9月—2012年6月28日),
达州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宗教学原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从事宗教学原理研究,代表著作有《宗教学通论》《西方宗教学说史》《宗教学通论新编》《洛克物性理论研究》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汇编》等。
吕大吉长期工作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于1979年任副研究员,1985年任研究员,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担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被选为中国宗教学会理事,1980年当选为西方哲学史研究会会员。
1949年家乡解放时他考入川北人民革命大学,参加过土改运动,做过川北行署财政厅秘书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纺织工业管理局秘书。1953年5月,为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选拔了一批文化素质好的干部补习功课,准备考大学。由于吕大吉文化基础比较好,他在上海
复旦大学补习后考进了
北京大学哲学系。
院系调整后,当时全国只剩下一个哲学系,全国的哲学名师都集中到了
北京大学。
金岳霖当时担任系主任,
贺麟、
冯友兰、
张岱年、
洪谦、
张世英、任华等名师分别担任各门课程。那是北大哲学系的黄金时代,吕大吉为自己有幸成为全国院系调整后的第一届哲学系学生而庆幸。听名师讲课,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而那时的所有名师都为本科生开课。
吕大吉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专业,教授了3年西方哲学史。随后两次参加“四清”运动,紧接着又是十年“文革”动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学术研究也无法进行。1975年,林修德、刘仰峤等同志按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搞整顿,各研究所重新开展业务研究,招收新的研究人员。吕大吉在这年夏秋之交来到世界宗教所,从事宗教和
无神论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初,“宗教学”这个概念就已被贴上“资产阶级伪科学”的标签,从学术之林扫地出门。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宗教学界的思想解放也步步深入,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终于提出了建设和发展“宗教学”的问题。1983年,在
福州市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决定把研究和编写《宗教学》一书列为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委托吕大吉为这个课题的主持人。与此同时,世界宗教所与
北京大学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
宗教学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宗教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
为了广泛吸收前人的科学成果,作为建设我们自己的宗教学的借鉴,吕大吉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西方宗教学说的历史。在研读中他感到,宗教学的先驱们是把宗教当作人类的一种文化形式,不仅对之进行哲学性的批判,而且还应用比较语言学、
文化人类学、
历史学、
社会学、心理学、
现象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比较研究,使光怪陆离、神秘莫测的超自然世界将其本来面目展示在科学理性面前。
吕大吉自1996年退休后,又被单位反聘了7年。他一直坚持学术研究,一直在带博士生。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他长期坚持洗冷水澡,经常到操场跑步3000米,每周坚持爬香山一至两次。
在翻译引进的同时,由吕大吉主编和主笔的《宗教学通论》第一稿于1986年草成。在
北京大学宗教学专业讲课时,吕大吉不断听取、收集学者们的意见,不断修订和重写原来的稿子,历经各种曲折,前后坚持研究写作了10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