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年
最难就业年
2013年是“最难就业年”。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认为,供需两方面都造成了今年的就业难。
形势解读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为699万人,较2012年增加了19万人。然而,同期计划招聘岗位数却出现了显著下降,据统计,2013年岗位数同比下降约15%。此外,毕业生的预期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许多毕业生持观望态度。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就业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许多人将其描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政策举措
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北京市人社局和北京市教委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致力于提升本地生源的就业率,确保其不低于95%。北京市政府还推出了多项措施,包括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尤其是智力密集型岗位,以及完善小微企业吸收毕业生的相关政策。同时,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就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等领域。
社会现象
尽管就业形势严峻,但仍有许多基层单位和新兴行业对大学毕业生保持着较高的接纳度。例如,上海市的社区医疗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均面临着人才缺口,急需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加入。此外,民营企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也为具备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建议与展望
面对就业挑战,大学毕业生不应过分依赖“体制内”的就业机会,而应该放眼更广阔的前景。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基层就业的支持,制定有效的制度保障,消除就业障碍,增强毕业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相关调查
针对“最难就业季”,新京报向北京、浙江省等地高校本、硕、博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到307份有效答复。调查发现,多数应届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求职不顺的主要原因,而将就业难归咎于经济形势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此外,调查还反映了毕业生在就业准备、求职成本、择业偏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官方重视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了公平就业的重要性,并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不合理限制条件。教育部也发出了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包括推广基层就业项目、加强就业服务等。
目录
概述
形势解读
政策举措
社会现象
建议与展望
相关调查
官方重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