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温如(1311~1376),
新昌县下宅人,八岁时就能作诗,长大后闻说天台于景魏先生传伊、洛性理之学,就慕名前往执经而受其说。
成为一名融通诸家的儒士。他“自据高座,设帐讲授,四方学子趋之者如云”,又与金华
黄溍(晋卿)、
安阳市韩性(明善)同游学。
至正十八年(1358),杨温如主持修杨氏宗谱,又请这两位古文大家为杨氏先祖的墓志铭题了跋。他隐居行善,耕读以终,经常与邑中的隐士往来,诗文相酬唱,后人称之为“温如酬唱”。
杨温如给他的四个儿子依次取名为宗学、继学、须学、愿学。四个儿子承父庭训都学有所成,其中的第三子须学(字仲才)读书颖悟,以明经举赴京师,授庐州府
知府,
大学士刘三吾有《送杨仲才之庐州府任序》赠之。
杨温如的朋友吕德升有诗《寄杨温如先生》,云:“先生家学重关西,久别令人思转凄。书满锦囊无雁寄,酒开银为谁携”。章廷瑞有诗《赠温如杨公》,曰:“高风自足惊流俗,朴行真堪继昔贤。安得子陵江上去,钓竿同坐月中船。”
杨温如去世后,
金华市人
宋濂为他撰写墓志铭,由浦阳郑辨书丹,同邑梁贞篆额,吕不用还撰写了《奉题亦爱先生墓铭》。杨温如的画像至今保存在下宅村中,画像上有奉直大夫兼修国史庐陵
陈循撰《温如公赞》,赞曰:“诗云温如其玉,先生有焉。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