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拱
自重完全由四个券拱下的柱墩承担
帆拱(Pendentive)是一种建筑结构,用于实现正方形平面与半球状穹顶之间的过渡,常见于拜占庭式建筑中。
简介
拜占庭建筑能在方的平面上造圆的拱顶,在结构上主要得益于一种新的拱券——帆拱的使用。帆拱的样式在外部四个垂直面上是罗马的券拱,在向内、向上的方向上是一条自下而上逐渐伸展的弧线,这在视觉上也强化了室内宏大感和向上感的表现。
帆拱的创造和应用,使拜占庭人可以把整个拱顶的重量通过帆拱集中于其四角底部的四根立柱上,故无需再要过渡的承重墙,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很大的自由。这种结构形式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各种多边形集中式平面。
在集中式拱顶笼罩下,拜占庭式建筑内部形成了一种节奏急促并向外扩展的空间特征,突破了以往封闭的或静态的空间模式。
结构形态
帆拱是方形平面上做圆穹窿顶的一种过渡构件,在帆拱结构中,穹顶实际上是坐落在另一个更大的穹顶上。它位于两墙相交的上端,呈弯曲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尖端朝下,底边朝上作四分之一弧形,以承接上面的圆穹窿顶。这种做法多应用于拜占廷建筑中,也偶然用于罗马风(罗曼)建筑中,在文艺复兴时期应用也很广泛。这种帆拱技术在纪念性建筑上的首次使用,就是6世纪中期的圣索菲亚教堂.尽管近东(Near Eastern)的建筑师们使用的时间更早一些。在罗马和早期基督教的集中式建筑中,例如万神殿,是直接在成圆柱形的墙垣上方的圆上建造穹顶。
历史沿革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之后。基督教也发生了分裂。在拜占庭这样一个高度希腊化的国度里,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合流,其传播和发展走上了与西欧不同的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正教文化体系。而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教堂汇集了当时最昂贵的材料、最杰出的工匠和最先进的技术,正是拜占庭艺术设计的杰出代表。它们继承了古罗马的穹顶技术,并在汲取东方民族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独特的穹顶-帆拱建筑结构体系。
如我们所知,在古罗马。穹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然而,支承穹顶的方式却相当笨拙,即采用一周圈承重墙承托的方式,这就决定了穹顶只能架在圆形平面之上,如此形成的内部空间单一而集中,但是过于封闭,很难适应东正教宗教仪式的需要。考虑到宗教仪式,教堂建筑最好采用方形的教宗教仪式的需要。考虑到宗教仪式,教堂建筑最好采用方形的平面。
为了实现从方形开口向圆形穹顶底部的过渡,一种方法是采用抹角拱在四角把方形抹成8边形、16边形或32边形之后,再承托穹顶。然而,采用这种方法无法建造大跨度的穹顶,而且过渡部分的内部形象相当凌乱。
拜占庭式建筑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独特的穹顶-帆拱建筑结构体系,为在方形平面上承托穹顶找到了最合理的方案,其做法是:在方形空间的每条边上建一大型拱券,在每两个相邻拱券处向上建一个弧面的三角形拱,以形成承载上方穹顶的圆形底座。由于这种弧面的三角形拱很像兜满了风的帆,因而称为帆拱。帆拱的发明使穹顶的跨度大大增加;使方形平面和穹顶之间过渡顺滑、内部形象浑然一体;并且由于4个大券的作用,穹顶实际上支承在四角的柱墩上,从而摆脱了承重墙,使穹顶下的空间得以扩展。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结构形态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